村名:嵊州市浦口街道棠頭溪村 特色:領帶來料加工 規模:全村3200人口,一半以上從事領帶來料加工。 效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其中領帶來料加工收入占一半以上。 時近中午,忙了半天的竺海鳳顧不上擦把汗,一邊利索地檢驗著領帶加工品,一邊把待加工的原料依次發放給姐妹們。在嵊州市浦口街道棠頭溪村,像竺海鳳這樣的來料加工經紀人有七八個,在這些經紀人的幫助下,1000多名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竺海鳳是浦口街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在20多年前就當起了農民經紀人。回想起創業的艱辛,她說:“當時的設備只有一塊燙衣板、一只熨斗,燙衣板還是拆下門板拼起來的。”起初竺海鳳僅雇用了兩個人,每天只能接一百來條領帶的單子。后來業務量漸漸增大,這種提供來料加工業務的經紀人也一個接一個多了起來。 “現在我帶領的‘娘子軍’已經有130多人,有車工、燙工、縫工,每天發貨、取貨的時間門前就會排隊。”竺海鳳風趣地說。眼下,竺海鳳已經與10多個領帶企業建立了業務關系,加工的品種達到三四十個。正是竺海鳳等人在市場經濟中的穿針引線,創造出“經紀人+加工戶”的經營模式,大大拓展了農村婦女的增收渠道。 村民俞海娟是竺海鳳聯系的加工戶,家里共有婆婆、女兒等四口人從事來料加工,她下面還聯系了兩個燙工,旺季時經常要工作到半夜,雖然辛苦了些,但她表示有信心把這門加工業做好做強。 村民陳衛珍聯系了三四家領帶廠的業務,每天加工領帶約1500條。“我和丈夫分了工,他外出接單跑業務,我在家管理40多人的日常生產。”陳衛珍的加工場,一樓到三樓都是滿滿當當的領帶加工設備。魏素珍在陳衛珍這里做工已經七年多,她說自己年齡偏大,已經不太適合到工廠里打工,在這里每月收入1000多元,可以兼顧家里,也不用額外付出生活費。“老板娘待我們很好,工作間里都接了空調,工資發放也很及時。”魏素珍對這份工作顯然非常滿意。 陪同的棠頭溪村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里約有1000名農村婦女從事來料加工,每人每月至少能賺1000多元,每年共增收1000多萬元。 為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棠頭溪村的女經紀人還參加了街道舉辦的經紀人創業培訓班。同時,她們積極響應街道組織的“巾幗創業帶頭人與城鄉婦女牽手大行動”,與城鄉下崗婦女、失土婦女結對,為她們提供就業機會,從而充分體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望著這些“娘子軍”堅強而忙碌的身影,我們除了敬佩,無法再說別的。希望她們的致富之路能越走越寬,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作者 施展) |
稿件來源: 嵊州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