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美國圖書館協會近日舉辦了“禁書周”。作為活動一部分,協會公布了10名“令人討厭”的作家名單,《哈里.波特》作者J·K·羅琳的大名赫然在目,位居“美國人最想‘封殺’的10名作家”榜首,其“罪名”是宣揚“惡魔主義”,可能對青少年讀者帶來不良影響。
我沒有認真讀過《哈里.波特》系列,此書是否可以定性為宣揚“惡魔主義”,難于置喙,但是,美國圖書館協會重視“可能對青少年讀者帶來不良影響”的圖書進行批評,乃至用列入“封殺”榜的辦法警示社會,這種極力阻止不良圖書影響擴大的做法,是具有文化責任心的表現。《哈里.波特》盡管全世界熱銷,銷量已達3億冊,但他們覺得它會“剌激壞行為”,給美國年輕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不為世俗所囿,不隨波逐流,多次對其進行批評,嘗試將其從學校和公共圖書館“下架”。
由此我想到,近些年來,我國的圖書市場上,出現了不少恐怖題材的作品,內中充斥著怪物、活尸、血腥、暴力、鬼魂、惡魔的描寫,有的是從國外引進的,有的則是國人寫的,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鬧猛。就文學說,有人稱2005年是恐怖小說年。在影視、游戲領域,也有“恐怖當道”的趨勢。恐怖作品的出現與發展,有其客觀社會原因,一些好的恐怖作品也具有藝術品格與審美情趣,能給讀者精神上以某種剌激、緩解、釋放與啟迪,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如今不少作品不僅藝術手法拙劣,內容情節更是荒誕不經,肆意宣揚恐怖主義、“惡魔主義”,宣揚兇殺、暴力、愚昧、迷信,張揚假惡丑,“剌激壞行為”,給青少年以不良影響。我國有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文件明確規定,要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要堅決查處傳播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出版物,要查處含有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和恐怖、殘忍等有害內容的游戲軟件產品。然而,現在的文化評論,無原則的贊歌不少,負有責任心的批評卻很少,即使對一些很拙劣很有“負作用”的恐怖惡魔作品,也少有像美國圖書館協會這樣仗義執言,給予尖銳有力的批評。美國圖書館協會由此顯出他們不忘文化人的文化良心與文化責任,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
據說,北京郊區有位女學生看了“碟仙”鬼故事后跳樓自殺,有人以此提醒青少年要少接觸恐怖鬼怪作品。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說,女學生自殺,是因為她本身有抑郁癥,“碟仙”恐怖故事只是摧生她的幻覺,走上不歸路,根子在她的心理不健康。確實,青少年中出現的問題,原因多種多樣,不能簡單地歸罪于看了不良的出版物,但是,不良的出版物卻是一個重要誘因。有個統計說,少年犯中,有80、7%的人接觸過“黃”書,98%的人接觸過“黑”書,即充滿暴力、血腥 、兇殺、恐怖內容的書。為了凈化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在當前的文化“恐怖熱”中,實在需要注意遏制對恐怖和“惡魔主義”的宣染。以恐怖為題材的作品,在展示惡中要蘊籍正義、善良和愛心,而且要在描寫上掌握好“度”,要像“玩過山車”一樣,既給青少年讀者帶來緊張剌激,又是有驚無險地平安落地。倘若只求“玩得心跳”,超越了安全度,有關文化管理部門就該像美國圖書館協會那樣以文化人的良心與責任,進行嚴格批評乃至宣布“封殺”。(江曾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