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四川日報消息廣安市鄰水縣合流鎮中心校的小紅、小軍姐弟今年分別為12歲、10歲。8年前,他們的父親因拐賣婦女罪被判無期徒刑。從此,姐弟倆的生活中就沒有了“爸爸”、“媽媽”的概念。因為在父親入獄后,母親也隨之消失并于兩年前與父親辦理離婚手續。8年來,他們一直跟著貧窮年邁的奶奶勉強度日。奶奶是文盲,在學習上無力監管他們,姐弟倆便成了無人管束的“野馬”,也成了令所有老師頭痛的“差生”。
小紅、小軍的情況并非個案。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在于:他們未曾犯罪,卻要承受父輩犯罪所帶來的壓力和痛苦;他們無法選擇家庭,但家庭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為喚起全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應有關注,自今年2月以來,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省司法廳,對全省在押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令人擔憂。現狀:家庭解體的情況普遍調查發現,通常情況下,犯罪者往往是一個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是這個家庭的“頂梁柱”。犯罪者的被捕入獄所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災難性的。
由于夫妻中一方犯罪坐牢而導致家庭解體的情況十分普遍。調查組根據對大量資料的分析和實際個案的調查得出結論:全部有子女的服刑人員的“家庭解體率”實際應該在50%以上。
關于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情況,在某監獄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該監獄關押的犯人未成年子女464名,其中有80名未成年子女已失學,占17%。
救助:自發分散杯水車薪調查人員發現,我省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行動正在興起之中。
在我省各監獄,經常有一些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找到監獄來,或是被丟到監獄門口,干警們只好把這些孩子領回監獄或帶回家,給飯吃給衣穿。省女子監獄專門設立針對服刑人員的“特困人員幫扶基金”,每年拿出2萬元分兩次對家庭困難,特別是對有未成年子女無人看管、輟學在家的服刑人員給予救助。
記者在團省委權益部了解到,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工作已被納入主要工作目標,目前正在做立檔建卡等基礎工作,下一步將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服務、就業培訓等。
在調查組看來,由于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救助與管理可以用“自發分散”四個字加以概括。一些單位和個人出于愛心“順便”幫一下這些可憐的孩子,自發地做了一些救助工作,但無異于杯水車薪。
關注:讓孩子擁有同樣的藍天“要解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失養失教問題,首先應從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完善入手。”調查組所有人員達成共識,我省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保護救助工作的力度,形成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齊抓共管,依法保護、救助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工作的局面。
調查組建議,應就經濟困難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享受低保、入學或減免學雜費、大病治療等問題制定相應地方政策。對無人監護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要明確相關部門負責安排到當地孤兒院、福利院集中供養,履行好國家的監護責任;若不具備集中供養條件,也應由相關部門采取變通方式作出妥善安排。出臺相應地方法規,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鼓勵民間單位或個人投身代養代教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事業。各地團委、婦聯、關工委等要廣泛開展“一助一”、“多助一”、“義務媽媽”等活動,以各種方式關愛有困難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
“讓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擁有同樣的藍天,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調查組成員如是說。
>>>鏈接
救助行動四個動作
一是指定監護。在宣布犯罪嫌疑人有罪判決時,要關注犯罪人員未成年子女監護問題,對沒有監護人的,應指定有監護能力和資格的親友代為監護。
二是建立家庭走訪和幫教制度。設立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檔案,協調有關部門做好其未成年子女的求助、上學、監護工作。
三是保障基本生活。把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中生活困難且符合低保條件的,納入低保;對城鎮中沒有監護人的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有條件的可送社會福利機構供養;對處于流浪狀態的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要給予救助和保護。
四是監督檢查就學情況。各中小學應該把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納入關愛留守學生的范疇。對失學的要盡可能讓他們復學;對生活特別困難的除了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外,適當給予生活補助。
關愛救助行動已經啟動
我省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生存及受教育狀況引起多方關注。記者昨(9)日獲悉,我省已啟動針對我省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的關愛救助行動,其中明確:對農村沒有監護人的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可暫時納入“五保”供養范圍。
調查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人數達3萬多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生存條件較差,教育難以保障,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問題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為切實維護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生存權益,確保他們健康成長,我省已于近日發出《關于做好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救助行動的主要內容。來源: 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