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日前宣布,從本月初開始面向全國受理2007年第31期少年班考生報名,招生人數仍為40人,凡1991年及以后出生、學習成績總排名位于所在年級前列或者在學科競賽等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學生,均可由所在中學或社區(qū)推薦報名。
人們還記得,武漢的華中科大從1985年到2000年共開辦了十幾期少年班,培養(yǎng)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
他們曾是人們追捧的“天才”,他們如今身在何方,有多少人成為精英名流?如果一切重來,他們還會選擇少年班嗎?
“萬千寵愛集于一身”
10月17日,記者在華中科技大學見到了物理系博士生導師張端明教授。1985年,華中科技大學(當時稱“華中工學院”,以下簡稱華工)開設少年班時,張教授是少年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據張教授介紹,改革開放初期,李政道向小平同志建言,培養(yǎng)高科技人才也要像培養(yǎng)乒乓球冠軍一樣從娃娃抓起!由此,我國第一個少年班于1978年在中國科技大學誕生。1985年,全國12所高校紛紛開設少年班,包括北大、清華、北師大、復旦、上海交大、華中工學院等等。國家教委為此下發(fā)了文件。
華工選錄少年班學生的標準是:智商在130左右、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年齡在15周歲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學生。1985年夏,23名超常少年從全國各地選錄入華工。
華工的領導層對辦少年班極為重視。少年班實行“導師制”。學校從相關院系挑選了一批優(yōu)秀教師當“導師”。少年班的23名學生與博士們同住一樓,每兩人一個寢室。學校專門為少年班買了兩臺洗衣機,單獨設了圖書室。少年班的學子一時間成為大學生們艷羨的“校園明星”,學校對少年班的合理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一心要為國家培養(yǎng)“杰出人才”。
班主任眼中的“神童”
大部分兒童的智商在85—115之間,極少數兒童的智商大于130,他們被稱為超常少年。
華工少年班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智力明顯超常的“小神童”。宋文芝共在少年班當了十多年班主任,她向記者介紹起她眼中的超常少年。
她說,以英語為例,首屆少年班學生入校時的英語成績平均分僅為60分。該校1985級共65個班,第一學期末,少年班平均成績名列第21名,第二學期末,名列第6名,第三學期末,名列第2名,第四學期全班參加全國首次英語四級統(tǒng)考,除一人外,全部通過,通過率達95.2%,當時該校平均通過率為63.4%。
1993年夏,少年班招錄了一名12歲的學生劉俊杰。他的自學能力很強。劉俊杰幾乎沒聽過物理光學原理課,卻要參加該科目的考試。任課老師對他說:“還沒有一個學生沒聽我的課就能通過考試的!”
劉俊杰堅持參加考試。那位老師就坐在他旁邊監(jiān)考。2個半小時的考試時間,劉俊杰只用了1個多小時就做完了。老師當場改卷,100分的試卷劉俊杰考了94分。回到辦公室,老教師對同事們大發(fā)感慨:“我教了一輩子的書,沒聽我的課就能及格的人還是頭一個碰上!”
劉俊杰本科只讀了3年就修完了全部學分,跳級畢業(yè),15歲就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為現(xiàn)代應用物理系碩士研究生,現(xiàn)在美國讀博士后。
當年才俊今安在
十幾年過去了,少年班的學生如今身在何處呢?
據了解,華工少年班始于1985年,終于2000年,共有500余名畢業(yè)生。有關他們現(xiàn)狀的詳細情況,校方并無統(tǒng)計。
連日來,記者通過艱苦“搜索”后發(fā)現(xiàn),少年班全部畢業(yè)生中后來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的超過85%,絕大部分的“處境”較好,但稱得上“拔尖人才”的科技工作者并不多。大部分人從事軟件開發(fā)、技術管理、學術研究或開公司。其中的精英人物有:蔡巍———畢業(yè)于1991級少年班,曾獲美國總統(tǒng)獎;李一男———華為公司副總裁兼首席電信科學家,中國IT業(yè)有影響力的人物,有媒體報道他身價7億元。
10月17日,記者在華中科技大學查到了一份首屆少年班的名冊。據記載,該班共有李一男、吳雅楠、賀海鷹等23名學生。這些人中有十余人曾出國深造,有的至今仍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拉美工作,甚至擔任公司要職,其職業(yè)多與物理和計算機有關。
賀海鷹曾在美國讀博士后,現(xiàn)以海歸的身份在上海發(fā)展。管霖現(xiàn)為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教授、博導。其他人的職業(yè)主要為大公司部門負責人或大學老師,還有一位少年班畢業(yè)生現(xiàn)為北京某媒體部門主編。首屆少年班畢業(yè)生中留在武漢發(fā)展的僅一位,現(xiàn)在湖北移動公司工作。
一些人不愿讀少年班
如果一切重來,你是否會再次選擇少年班?50%接受采訪的人說,不會讀少年班。
1992級的徐先生現(xiàn)在上海某公司從事軟件開發(fā),他說,少年班理工科基礎科目的思維訓練是很有益的,但僅靠考試來選拔,僅靠高強度的功課就能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嗎?徐先生基本上不認同少年班這種教育模式。
少年班畢業(yè)的喻先生也認為,從少年班設置的一些專業(yè)來看,學校是想培養(yǎng)拔尖人才,但恰恰忽視了讀這些專業(yè)好不好就業(yè)。現(xiàn)在看來,絕大部分畢業(yè)生并未成為高科技人才。另一位王先生承認,他現(xiàn)在內地某公司做一份普通的管理工作。從他的高中成績來看,如果不讀少年班,考上華工是沒問題的。如果一切重來,他肯定不會讀少年班。
一位少年班學生的母親也說,當年,14歲的兒子考上少年班,人稱“神童”。她也覺得臉上有光,但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一個悲劇。兒子已人到中年,仍非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人為地制造“神童”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培養(yǎng)人還是循序漸進為好。
華中科技大學有的老師認為:辦少年班是拔苗助長,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
與此相反,也有許多少年班學生認為,如果一切重來,還會選擇少年班。首屆班畢業(yè)生管霖現(xiàn)為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她說,辦少年班其實讓學生多了一次考大學的機會,因為少年班是面向高二以下的學生招考。事實還證明,少年班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普通班,畢業(yè)后的工作狀況也普遍較好,其中也出了一些人才。
華工停辦少年班有爭議
原華工教務處副處長武金渭認為辦少年班是因材施教。據他介紹,停辦少年班本身就存在爭議。1996年,華工安排教務處和學工處到外地考察,回來后,教務處和學工處分別向學校寫考察報告。學工處主張少年班不宜辦。原因包括年齡造假的太多、有些中學為備考少年班采取針對式訓練等等。教務處則稱少年班應繼續(xù)辦,一些問題完全可以改進。
于是,學校決定停招少年班。1996級少年班學生2000年畢業(yè)后,少年班就徹底消失了。
少年班原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張端明教授認為,少年班只有十多年的實踐,不能要求它一下子就培養(yǎng)出一個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作為一種教育模式這么早就予以否定實在太草率了。事實上,它已經培養(yǎng)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蔡自興教授是中南工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生活過。他在多個場合明確反對大學辦少年班(目前國內還有中國科技大學在辦少年班—記者注)。10月28日,記者采訪了蔡自興教授。
蔡自興教授稱,辦少年班是拔苗助長。早慧兒童是客觀存在的,但數量極少。辦少年班不利于學生性格、情商的培養(yǎng)。拔苗助長培養(yǎng)出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少年班畢業(yè)生80%以上考取碩士,但這并不能算少年班的成績。因為少年班的生源很好,這和清華、北大畢業(yè)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是一個道理。少年班畢業(yè)生中許多人在國外生活,但從事的是一般的工作。在目前情況下,集中名師、財力去辦少年班,培養(yǎng)出來的絕大部分人是一般人才,甚至是為外國培養(yǎng)人,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完)(湖北日報 記者胡成 龔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