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還記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末,流行于各大平媒,那場關于暴力影視對青少年危害的全民性大批判。“拒絕錄像廳,救救孩子”,這個標志性的口號響徹了世紀交接整整十年。
時至今日,時代變了,批判的對象也變了,暴力影視變成了網絡游戲;批判的傳播平臺從平媒變成了網媒;承受批判的主要對象,從曾經遙遠到只能隔海相望的港臺影視制作廠商,換成了如今近在咫尺,可以讓大家一哄而上死命各揣上幾腳的網游廠商;可是,“救救孩子”的口號卻依舊沒有平息,這場新世紀批判依舊在繼續,只不過暴力影視變成了網絡游戲。
那么,到底應當由誰來背負這些批判的原罪?又應該如何來走出這個謎局呢?誰,來拯救孩子?
未成年人沉迷網游的真正主因?
還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對于錄像廳的批判中,有一個問題經常被拿出來討論:休閑之余,現在的孩子在學習之外,除了錄像廳還有什么地方可去?這個問題依舊,只是把錄像廳換成了網吧。
曾幾何時,曾經人聲鼎沸、匯聚理想的少年文化宮,芳蹤難現;曾幾何時,各大中學的圖書館日常開放率不到30%,足球、籃球場所建設全國普及率不到學校建筑均面積的8%,應試教育幾十年下來,給予孩子及其監護人的沉重心理壓力和擔憂,讓幾多父母孩子白發爬額。大部分孩子除了上網休閑、釋放壓力,還能去那里?
浙江大學的張教授從事教育心理學工作多年,關于未成年人沉溺網游的現象他講到:“現在一些教育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和高考獨木橋,給所有孩子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在孩子沒有更好的辦法消除或者減輕這種壓力前,他們通常會選擇逃避,而上網則是逃避的最好辦法之一。”從所有爆出未成年人沉溺網游所帶來的負面事件報道來看,所有報道通常提及的只是網絡游戲的原罪,而很少涉及到這一問題的根本和反思,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警覺。
所以不要責怪未成年人,他們是真正無奈而且無辜的,“教育機制不改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跟上,這種隔十年就刮一次的批判風將還會持續上演。”一位游戲從業工作者無奈說道。
這是無奈,更是實情。[天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