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應擁有該階段的文化和快樂,童稚太早消失會對其不利。(王 燕攝)
▲專家認為,應讓少年兒童保持應有的童真。(王 燕攝)
小孩“成人化”是喜是憂
現象一: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特別的那個,因此愛漂亮的媽媽們在裝扮自己的同時往往也會將自己的孩子打扮成光彩照人的小公主、小王子們。有些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去發廊燙發、染發,有的給孩子涂上色彩鮮艷的指甲油和化妝品,還有的經常拉上孩子去拍寫真,照片上的孩子一招一式還確實頗有些“明星”風范。有不少老師反映:每天早上迎接孩子上課時,幼兒園的走廊里就像是在舉辦時裝發布會,有些小孩穿的另類服裝連老師都沒見過。
原因分析: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加上獨門獨戶的住宅模式,孩子們和同年齡段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時間大量減少,他們除了上學以外接觸最多的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也許還有一個料理家事的阿姨,圍著孩子轉的都是成年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于兒童幼小的心靈都充滿了極大的好奇,而家長看似寵愛的過分裝飾,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看似成人化。
專家評點:金色雨林教育機構的金朗老師說,孩子的裝扮最能體現孩子的性格和年齡特征,給孩子挑選衣服實際上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孩子愛動愛玩、正在發育,要求服裝寬松、方便活動,而許多成人服裝卻與此原則背道而馳。過分將成人味十足的流行元素照搬到兒童服裝上、對孩子進行超前的成人化裝扮,不僅有害孩子的正常身體發育,同時還會與孩子童稚的氣質相背離,對兒童心理會存在暗示作用,極易“催生”孩子心理的成人化。其實,給孩子購買服裝,穿著舒適、便于運動就可以了。
過多生活在
成人世界中
現象二:“愛情三十六計,就像一場游戲,我要自己掌握遙控器。”稚嫩的童聲翻唱出蔡依林的《愛情三十六計》,早已變為街頭巷尾廣為傳唱的“兒歌”;“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生命就沒童話。”幼兒園的慶祝會上,幾個打扮時尚的小女生在臺上又蹦又跳地學著當紅偶像;一個小朋友在臺上表演,因為過分緊張而結結巴巴,臺下的小孩子一邊高喊“下臺”,一邊比出了大拇指向下的手勢……
原因分析: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現代社會的資訊來源極為豐富,每天的信息量也是數不勝數。家長們沒有精力也不可能完全嚴格的篩選出適合孩子們的兒童節目,加之很多的成人故事以漫畫的形式推出,不懂選擇的孩子們就在不由自主地陷入流行文化的漩渦之中,耳濡目染之下逐漸被改變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兒童和成人的界限也逐漸模糊。
專家評點:金老師說,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資訊手段的先進,現在孩子的知識面很廣,見識的東西也很多,審美、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意識都較以前的孩子更早成熟。但是,他們的辨別能力還未跟得上,面對各種信息不知如何篩選,更不知道如何拒絕成人世界中某些觀念和言行。由此在孩子的成長中,成人社會諸多負面的東西,便無時無刻不在侵襲著孩子純潔的心靈,沖擊著少年兒童的童真,加速兒童的“成人化”進程。
孩子們的生活空間多是家庭和學校,作為家長,要盡量避免讓兒童接觸過分成人的節目、文化,注意自己平時看書、電視、網絡的接受年齡,加強與孩子在流行文化方面的交流與溝通,與他們共同討論流行文化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身邊發生的社會現象。學校的教育也應當努力占領孩子的生活空間。在校園氛圍內大力推廣兒童故事、少兒名著等專屬于孩子們的優秀文化,借助少兒歌曲比賽、兒童詩歌大賽等形式來帶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凈化孩子們的生活空間。
面對太多信息
不懂選擇
大量資訊的填充,太多信息的接觸,使到人小鬼大、語出驚人的孩子越來越多。但當這些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一個個都變成“小大人”時,我們該是喜還是憂?(文/記者 李雙宏、麥曉穎)
現象三:課堂上如果有人回答不出問題而惹到老師生氣,班里的幾個小干部就會主動舉手、緩解尷尬氣氛。如今這些懂事、會看眼色、加之成績不錯的孩子往往成為老師的寶貝;選班長拉選票,家里會讓孩子捎上巧克力、牛肉干供孩子回校分派;遇到老師的生日或教師節、婦女節,孩子往往會花上幾十元去給老師買禮物;參加小朋友們的生日,不落俗套、價格不菲的禮物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有同學介紹說,現在同學關系很難處。誰過生日不請客,大家就會覺得他很小氣。別人請客自己就得送禮,禮物太便宜了還會被人笑話。這現象在二三年級的小學生中出現已是不足為怪。
原因分析:現在有不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告訴孩子要多長心眼、與人溝通不能完全推心置腹、交朋友時要找和自己層次差不多的小孩,要聽老師的話、不能惹老師不開心等等。孩子或許不甚明白,但是他們是天生的模仿者,大人的許多行為,也許就是他們待人接物的標準做法。
專家評點:金老師說,好的教育應當讓孩子有孩子的特點。成人化可以讓孩子提前了解正直、善良、勇敢以及一些不能體會到的精神,但同時也讓他們更早接觸成人世界的復雜性,如自私、不友善、不誠信等。雖然他們不理解,但完全可以模仿,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孩子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比如過分老成圓滑、一味追求金錢堆積的交際等。
孩子的世界應該充滿陽光,應該干凈,不應該有太陰暗的東西來過早腐蝕孩子純潔的心靈。孩子過早接觸丑惡的東西,過早的成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和家長應通過引導剔除侵入孩子中的社會陰暗面和不良風氣,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通過具體的講解,讓孩子知道成長不僅意味著自由,更重要的是責任心、寬容和關愛,提高他們團結友愛和協作能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過早接觸社會的復雜
專家總結
兒童多方面的成人化雖然有令人憂慮的一面,但也應看到,如今的少年兒童追求自我獨立、擺脫家長束縛和過分呵護的愿望也在日益增長。有調查顯示,當代少年兒童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還是應該循序漸進地發展,每個階段都應擁有該階段的文化和快樂,童稚太早消失將會對其不利。為此,社會、家長、學校三個方面應當避免讓孩子接觸過多的成人文化,引導孩子朝著科學及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