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的是錢,更是希望”
東莞的坤叔17年鳳凰助學耗費150多萬元
本報記者徐海瑞 鳳凰報道
11月13日,60歲的坤叔坐在火車上,旁邊有兩個年輕的姑娘,她們和坤叔通過網絡相識。而真正把他們聯在一起的,是湘西鳳凰的1076個接受“坤叔助學團隊”資助的貧困學生,還有坤叔17年的鳳凰助學故事和150多萬元的助學投入。
漸漸的,車窗外多了些奇石險峰,一個接一個的過山隧道。“看到外面的大山和隧道,就知道我們離鳳凰不遠了。
”坤叔看著窗外的風景,用有些舒緩的語氣告訴助學團隊中的兩名新成員,“鳳凰多山,你們資助的孩子就在山的那一邊。”
“你們還有誰沒收到學費”
11月14日清晨,湘西突然落雨降溫,坤叔再次走出吉首車站。這是他今年第11次鳳凰助學之行,迎接他的是20來歲的小伙子小吳。小吳是受坤叔資助才讀完大學的,畢業之后在吉首一家旅行社工作。
“張伯伯,先去吃早餐吧,車子就在那邊,吃完飯我們就可以到柳簿去。”“嗯,要趕快吃,今天還要跑好多學校呢。”坤叔背著行李,步伐卻很輕快。
柳簿是鳳凰縣西北的一個鄉鎮。從吉首趕到柳簿中心完小時,已是上午11時。“把孩子們都叫出來吧,我帶了些東西給他們。”坤叔匆忙下車,對學校的老師說。
過了一會兒,一群孩子像蜜蜂一樣從教室里跑出來:“張爺爺來了,張爺爺來了。”“來來來,快站好,爺爺有話問你們。告訴爺爺,你們之中還有誰沒收到學費?”坤叔話音剛落,隊伍中的一個扎著辮子的女孩把手舉了起來。
“是石憲君啊,你沒收到學費嗎?”
“還沒有。”小女孩默默地搖了搖頭。
“沒關系,爺爺馬上幫你問問看。”說話間,他已經撥通了石憲君資助者的電話……“不用擔心,他已經把錢寄出來了,過幾天就會到。”聽到這里,小女孩羞澀地笑了,而坤叔順手拿過一包糖果,說道:“學費有了著落,現在可以吃糖果了,大家啊,每人都有一包。”
接受到資助的有1076人
黃昏時分,坤叔一天的行程結束了。臘爾山鎮的一家餐館里,一群學生圍坐在一起吃著火鍋。他們都是正在接受或曾經接受過坤叔資助的孩子,坤叔每次來,都會準備這樣的聚會。
從1989年至今,接受到他們資助的有1076人,“從最初的11個到今天的1076個,仍有更多的孩子在等待捐助。”坤叔深知捐助對于這些孩子的重要,“一年兩三百塊的學費對我們不算什么,孩子們沒有它卻會輟學。我給他們的不是錢,而是希望。”
沒錯,17年的助學行動,在坤叔看來一直是件讓他高興的事。17年的堅持,百余萬的資金投入,也讓坤叔看到了成效。現在,已有500多位熱心人士通過坤叔,在鳳凰找到了自己的資助對象,這500余人通常被人稱為“坤叔助學團隊”。坤叔說,他每年趕往鳳凰十幾次,絕不僅是把學費送到孩子們手上,更重要的是幫助資助者和孩子們聯絡感情。
坤叔說,他會一直把這種助學模式延續下去,讓更多孩子命運得到根本改變。
走訪:她的床掛在半空中
下午4時許,坤叔走訪兩所學校后,匆忙來到臘爾山鎮,他要去初一女生龍云慧在夯卡村的家。和坤叔同行的兩個姑娘王詩詩和許吐花看到龍云慧的家時,不由得為之一震:房子上下四周都是布滿灰塵的木板,頂部的一個角落已開了“天窗”。屋里放著一張破舊的木床,為了擋風,床用一塊黑布圍了起來。
“我的床在上面呢。”順著龍云慧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了幾塊搭在半空中的木板,上面確實放了一張木床,可木床的四周卻都透著風,床下則是一雙布滿泥漿的鞋。
許吐花拿出一個布包。“來,云慧,肖姐姐(龍云慧的資助者)有事不能來,這些是她讓我們給你帶來的。”說著,許吐花打開布包。文具、餅干、牙膏、牙刷、藥品……
坤叔已來過龍云慧家幾次了,看著擺在破舊木桌上的東西,他耐心地告訴云慧:“這是摔傷的時候用來涂在傷口上的,這是要用熱水泡了才能吃的,用這些東西之前一定先看看說明書。”此時,淚水從龍云慧的眼里流出來。
鏈接
坤叔是何人?
坤叔本名張坤,今年60歲,東莞市莞城人。他曾經是一名民辦教師,下海后經商致富。1989年,11歲的女兒奪得廣東省業余歌手大賽冠軍。在代女兒為歌迷回信時,坤叔發現很多孩子竟無錢上學。后來,坤叔通過湘籍作家楊雙奇獲得100份鳳凰貧困學生的資料,從此開始了他的鳳凰助學。
1999年6月,坤叔第一次攜兒孫三代去鳳凰探望學生。回到廣東,坤叔把湘西的貧困向一些企業家介紹,有4位企業家當即表示愿意加入助學行列,每人接受10個貧困生。由此,坤叔助學名額由13個增加到53個。為了讓100個孩子一個都不落下,他自己承擔了剩下47個孩子的助學重擔。
目前,接受資助的鳳凰學生已達到1076人,先后有500多人加入“坤叔助學團隊”。17年來,坤叔為助學耗費150多萬元,生意基本停止。2003年,共青團湖南省委授予他“湖南省希望工程特別貢獻獎”。 整理/ 瀟湘晨報 記者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