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孩子為圓父母“望子成龍”心愿,竟然小小年紀上了30個興趣班,那本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年齡卻“白了少年頭”。這讓人心酸的一幕,顯然給人一種沉重的思考,是誰制造了孩子的可憐結局?
據孩子的父親陳先生介紹說,每天早上6點,妻子就會叫兒子起床復習功課。既使是上廁所、吃早餐時間,妻子也要兒子多背幾個單詞;每天下午5點半放學,妻子就守在學校門口,接兒子趕6點鐘的“培優班”;公共汽車上,妻子常常一手端飯、一手拿水,兒子就在車上解決完晚餐,下車后直接進“培優班”;晚上9點下課回家后,兒子還要做老師布置的作業。
每天就這樣往返于30個興趣班,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何等的沉重和苦澀?從中不難看出,時下的家庭教育都不約而同地步入了一個令人恐怖的誤區,那就是父母越俎代皰為孩子設計人生前程,不管有沒有興趣,是否違背孩子的個性,哪里有培訓班就往哪里趕,哪里能成材就往哪里放,五歲孩子上EMBA班、一次為幼兒購置近萬元教材。表面看這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其實卻是在無情地扼殺孩子的個性,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
“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這是哭,這是淚,這是孩子對社會教育走向極端的鞭笞和控訴。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孩子從呀呀學語時起,便背負了全家人沉重的厚望,整日面對的就是無休無止的學業和喋喋不休的“語重心長”,疲于應付的就是這班那班。在這種近乎“虐待”、“流血”式的教育模式下,沒有了天真、失去了歡樂和童年,豈能不“滿頭白發”?
美國哲人霍姆斯曾說過:“一個孩子的教育,應當在他出生前一百年開始”。這就說明了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更非多上幾個興趣班就了事,而是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11歲少年累白了頭,只能說是家庭教育、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是一種失敗的教育。[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