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記者聊天還算順暢的剛剛,一坐到 父親身邊就皺起了眉頭。
雖然遠隔千里,但重慶15歲的揚揚(化名)和寶雞16歲的剛剛(化名)卻有著相似的經歷,因為老實內向、被人歧視欺負得不到幫助而產生的社交恐懼不斷加深,最后表現為兩種不同的自閉癥。專家指出,對于這些孩子,應該在寬松環境下不斷誘導,鼓勵其說出心事,然后對癥治療。
社交恐懼一年不出門
揚揚告訴記者,他是在初一下學期輟學在家的。此前,他的學習成績一般,性格老實、懦弱的他經常被別的學生欺負,時間長了,他就不敢去學校,最后連家門都不愿出。一年多以來,他每天呆在家里,大多數時間都用來上網。偶爾從報箱里拿報紙,還要從門縫里看清外面沒人才敢開門。
揚揚說,父母離婚后,他跟著母親住,做生意的父親有時來探望他,一見面就沖他發火,沒有工作的母親每天都打麻將。在他輟學之初,母親還找過老師,但也沒弄清他的心事,后來就隨他去了。
害怕挨罵苦悶藏心中
同樣輟學的剛剛一直在外面晃悠,除了回家拿點生活費,就整天呆在網吧或游戲廳。“其實我心里有很多苦悶,也有些打算,但我不敢對家里人說,我爸我媽對我有成見,我無論說啥他們都會說我給自己找借口”,剛剛說,他有幾個知心朋友,有心事就向他們訴說,“只是他們和我差不多,也給不了我啥意見”。
從剛剛的口中,記者得知他的父親長期在外做工,母親在家務農,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很高,但他的姐姐沒考上大學,哥哥身體不好,所以全家的希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這讓他壓力很大,“我的學習不好,估計也考不上大學,一想到這我就害怕,越害怕越感覺學不好”。
幫孩子卸下心理負擔
省社科院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方海韻說,家長已經漠視或增加了孩子的壓力,面對孩子的現狀更不能著急,不要幻想孩子一下恢復開朗活潑的精神面貌,而要循循善誘,幫孩子卸下心理負擔。對揚揚,家長應找校方、警方協助,懲戒欺負人的學生,不行就轉學;而且不要馬上讓孩子復學,應先陪著他做一些動手的游戲,和大人一起在離家近的地方散步、購物,然后逐漸參加社交活動,讓孩子認識社交的復雜和兩面性。對剛剛,家長首先要改變觀念,告訴孩子學習是充實自己、掌握知識的手段,盡力就行,一個人是否成材也不是單純看成績。方主任認為,家長不應只對孩子講道理,而忽視自己的失誤,不逼迫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
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