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擁抱,流淚。12月20日,武漢少年朱柯和石飛在廬山“擇差學校”受訓已兩個月。時隔兩月,前去探訪的家長們面對孩子的變化喜極而泣。
![]() |
從村里回基地時,村民們依依不舍,往隊員手中塞雞蛋。
事件回放——
頑劣少年
朱柯:小學時曾是“全優生”,8次獲評三好生,“小升初”以196分的高分(滿分220分)考入一所知名初中。由于父母離異,他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在初一下學期輟學回家。漸漸地,他變得有些自閉,很少出門,也不愿聽從家人教育,沉迷電腦。
石飛:受不良朋友影響,小學時開始吸煙、溺網,頻繁逃課,不聽管教。初中后,石飛常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并主動輟學。因脾氣暴躁,在外他時常和人打架。有時為籌措玩資,他甚至指示朋友“擂肥”。
![]() |
時隔兩個月,朱柯再次見到母親,兩人相擁而泣。記者張偲攝
“擇差學校”
廬山“擇差助優”學校專門招收各種存在網癮、逆反、厭學等毛病的問題少年。和普通學校不同,懲戒教育是該校使用的主要教育方式之一。為保證訓練有效,在學生嚴重觸犯紀律時,除了耐心說教外,學校還會進行懲戒教育——打戒尺。
在該校,學生要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并通過三個階段為期半年的訓練進行轉變。培訓包括體能訓練、學習技能訓練、學科輔導。最后,學生可選擇回家就讀,或繼續由“差生學校”代管送入九江縣二中上學。
今年10月17日,《晨報記者探訪廬山“擇差學校”》一文見報后,我市不少家長通過晨報求助該校轉變頑劣的孩子。10月18日,受該校委托,晨報面向全市征集2名免費受訓學生。經面試,石飛和朱柯最終獲得免費資格并前往該校接受轉變訓練。按該校規定,新生受訓兩個月后,家長才能去學校探望。記者再次探訪——
“對不起”說了三四遍
20日下午2時30分,70名受訓學員結束了農村勞動,回到訓練中心。走在隊中的朱柯和石飛,神色疲憊。此時,兩人的家長已等候在門口近3小時。
突然看到分別兩個月的父母,朱柯和石飛紅著眼圈沖向家人。
“爸,以前讓你操心了。”看著父親漸白的雙鬢,石飛的眼淚奪眶而出,一句“對不起”說了三四遍。石飛的姥姥、外婆、姑姑不停地抹眼淚,其父紅著雙眼,看著兒子拼命點頭。一旁的朱柯,也緊緊抱住母親和姥姥,連說“對不起”,三人泣不成聲。勞動體會父母養育恩
“媽,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朱柯向母親和姥姥匯報自己的訓練體會。朱柯說,此前20天,他一直在農村參加勞動,還幫農民摘了6天棉花。剛開始,他雙手劃破了很多口子,很難受,一天只能摘5~6斤棉花。幾天后,他每天最多能摘20斤左右了。
“我現在知道了,你們養我真不易。你們對我的付出,我這輩子都還不清”。
聽著兒子的成長匯報,母親曾薇流著淚微笑地說:“兒子,你長大了。”
“沒想到伢的變化這么大。”石父說,“孩子懂事了,讓我又看到了希望。”
離別時不提回家
20日下午5時30分,7位家長探望孩子一天后,準備動身回漢。
石飛告訴記者,家人要走時心情很矛盾,幾次想提出回家的請求,但沒說出口。“我還有很多缺點沒改,我現在不能放棄。”這次和家人的見面,讓他深深體會到親情的珍貴。“我一定要徹底轉變,不再讓家人傷心”。
探訪后家長反思“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結果。”曾薇坦言,此次廬山探訪讓她也受到不少教育。以前她擔心兒子什么都做不好,什么條件都為其創造妥當,最終兒子覺得她的付出理所當然。結果,兒子對幸福毫不珍惜,對挫折毫無抵抗,直到在“擇差學校”重新補課后才改頭換面。“看來,要轉變問題孩子,家長也要自我轉變。”曾薇說。(文中均為化名)
記者彭欣 實習生白麗 通訊員劉異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