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一校長讓兒女在家自學 稱還孩子幸福童年(圖)
2007-01-04
校長爸爸讓兒女在家自學
昨日(3日),長沙冷雨飄飛,長沙定王臺新華書店內人頭簇擁。一個10來歲的小男孩,身著一件深色的西服,坐在地板上盤著雙腿,全神貫注地看一本科技讀物。出于好奇,記者上前同這個小男孩攀談起來,并走進了他的家,也接觸到了他所接受的“自學成才之路”。
女兒小玲只讀了7個星期的小學、1年初中、1年中專,其余的時間都在家自學;兒子小明今年11歲,只上了2年幼兒園,便一直在家自學——英達外語學校校長趙雄把這種教育方式比作練“童子功”。
許多人都問趙雄,為什么要把孩子放在家里學習而不是去學校呢?趙雄說,“我并不是不讓孩子去讀書,去學校學習還是在家里學習,我給了他們一個選擇的機會。”
“你可以去學校學習,也可以在家里學習,現在不想去學校,任何時候想去都行。”趙雄的態度是,把孩子當成人看。
趙雄看來,兒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很多。一是作業負擔大,孩子休息時間少;二是沒有自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來安排學習;三是早上起床太早,整天精神不好;四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能做,不感興趣的事不得不做。
“孩子要退學在家學習,我當時就覺得,不妨試一試。”趙雄認為,中國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私墊教育和家庭教育,學校課堂教學是跟西方學的,時間才一百多年,這點時間并不能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就是最適合孩子們的。從此之后,他“尊重兒女的選擇”。
掛欄“對話家長”
“把幸福的童年還給孩子們”
從高校教師的崗位上出來之后,趙雄創辦了英達外語學校,如今仍擔任著校長和董事長的職位。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成為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他自稱沒有直接對孩子進行教學。
“克服”對孩子不利
瀟湘晨報:在很多人看來,孩子所提出不去上學的理由是應該克服的,那你為什么把孩子提出來的這些“小小”的理由看得這么重呢?
趙雄:“克服”實際上就是一種壓制,這種行為也是有得有失的,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對孩子們的創造性、活力和健康都有很不利的影響。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時,每天胖胖的數學老師都會帶看一大堆作業本準時出現在教室門口,一上課他首先就是批評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當時我就有這種想法:應該報復學校。后來,我當了教師,看到一些學生破壞的桌椅,甚至連水泥做的講臺也被打得露出了鋼筋,我想,這可能就是所謂“克服”的后果吧。
孩子回家來學習,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我不想安排他在家里學習學校里的東西,因為我不打算用孩子將來考上個什么名牌大學來證明他回家學習是對的。我只是想以孩子為本,以孩子擁有他應得的幸福童年為本來安排他的學習。所以學什么,我跟孩子協商著辦。我規定他每天要做五樣事情,這五樣事情也是可以協商的。
每天晚上檢查打分
瀟湘晨報:你教育自己孩子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趙雄:每天晚上,我用30分鐘至1個小時的時間檢查當天他做的事。因為我不希望孩子成為我監視的對象,也不想陪著孩子學習,所以我讓孩子自學,用自己愛好的方式學習。
白天他干他的,我干我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則可以在吃晚飯前提問。晚飯后檢查時,就不能提問了。檢查以分數為中心,每得一分也就能得一元錢。比如說檢查他畫的漫畫,四幅小畫為一組,每幅可得一分,如果畫得好,那么今天除了基本分4分外,我還可能獎勵他一分,也就是5分,如果畫得差就可能是1分、2分。
語言學習、學數學、學小提琴等都有相應評比方式。即使在某方面他半途而廢了,我也會認為是孩子在不斷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應受到太多的指責。
我是發工資的裁判
瀟湘晨報:你跟兒子關系怎樣?
趙雄:我常提醒自己,我只是一個協商者,一個伙伴,一個發“工資”的裁判,一個他信賴的顧問。
這樣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個重要的地位,我講的他們基本上去聽得進去。因為我講的只是一種建議,他聽完了可以采納,也可以協商。
有一陣子兒子也迷上了電游,我發現之后,只給他規定了玩電腦的時間,如果今天的任務沒有完成好,第二天就不能玩電游。
可后來他實在控制不住自己,每天不想學習,只想上網,我想這事只能軟處理,只有讓他自己認識到上網的危害,才能真正脫癮。于是我讓他請了一周假,這樣他就可以不學習只上網了,幾天后他的眼睛都上網紅腫了,后來還大病一場,這時他體會到了過度地上網、玩電游對自己身心的傷害。這種生病的痛苦深深地刺傷了他,他漸漸能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了,癮也就不大了,只是偶爾娛樂一下,不會天天沉迷其中。
自閉取決于是否溺愛孩子
瀟湘晨報:作為學校校長,你認為在校教育與兒子所受的教育有哪些區別?小孩沒有像其他在校學生一樣過集體生活,這樣會不會自我封閉起來呢?
趙雄:我認為,自閉、任性或是難以與人溝通,并不處決于是否上過學,而是在于家庭成員是否過分的溺愛孩子。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是家庭教育,但并不能說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有自閉癥。而如今的孩子們都上學了,難道就沒有自閉癥了嗎?我在家里對待孩子盡量平等交往,雖然是家庭內部的交往,實際上與社會上的交往差別并不大。
我要求自己盡量像對待鄰家的小孩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別人的孩子。當然,在家學習的同時我也讓孩子們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如上唱歌班、乒乓球訓練班、拳擊班等等。在班上他們都能交到好朋友,與其他孩子交往也很正常。
掛欄“對話孩子”
“我覺得自己比其他孩子成熟”
瀟湘晨報:元旦幾天都做了些什么呢?
小明:上午起來畫畫,下午去看了一下嚴老師的畫展,后來去了圖書館。
瀟湘晨報:晚上呢?
小明:和爸爸下棋,每天都到11點多才睡。
瀟湘晨報:自學了這么久,有沒有和其他同齡孩子切磋過?
小明:(是和畫畫培訓班的孩子嗎?)我不想和他們接觸。
瀟湘晨報:為什么呢?
小明:我覺得我要比他們成熟。
瀟湘晨報:你現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小明:就是畫畫和理財。
瀟湘晨報:昨天買了哪些書,有理財方面的嗎?
小明:買了一本《餡餅還是陷阱》,去看了一下《富爸爸,窮爸爸》,感覺和家里的《富爸爸教你如何理財》差不多,沒有買。
瀟湘晨報:你認為什么樣的理財方式才是最好的呢?
小明:首先應建立一個企業,購置一些不動產,然后通過股市來擴大資本。
瀟湘晨報:想過以后去上學嗎?
小明:上完幼兒園之后,去學校呆了幾個星期,之后就不再想上學了。
瀟湘晨報:和在學校上學相比,你寧愿呆在家里嗎?
小明:是的。
瀟湘晨報:想過參加高考上大學嗎?
小明:(支吾了一下)沒想過。(趙雄在一旁補充:“年紀還小,可能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劉俊)
(來源:瀟湘晨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