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在短短一年半的初中生活里、在兩所學校就讀過的“差生”,即便想換個環境重新開始,但由于學習成績差等原因,初中生活仍使他走得“一路荊棘”。這名年僅15歲的少年對校園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如今,他被父親領回了家,就此告別了初中生活。
![]() |
一連串的“厄運”,源于一次他在課堂上“揭發”了同學抄作業的行為。
常受欺負15歲少年被迫離校
昨日上午,在修武縣,記者見到了瘦小的王銘(化名)。這個看起來有些靦腆的15歲男孩離開學校已經有兩個星期了。
兩個星期前,幾名已輟學的中學生找到在學校一再受到同學欺負的王銘,提出可以為他“出氣”,條件是王銘必須先一次性支付200元,“再吃一頓飯,以后誰再欺負我,他們都會出來保護我”。隨后,另一名曾是王銘同學、現已輟學的女生小A也找到王銘,提出可以替他“報仇”,條件是王銘支付50元。這兩撥人都說,如果王銘不給錢,他們也會打他。
擔心再次挨打的王銘從家里偷走了奶奶的金戒指,作為200元錢的抵押。但由于實在拿不出50元錢交給小A,幾天后,王銘家開的旅社被盜。丟失的有30多元現金和一臺小電視機。后經了解,東西是小A等人偷的。
王銘的媽媽找到小A家理論,小A把偷來的東西歸還了王家。小A告訴王銘的媽媽,自己之所以欺負王銘,是因為王銘在學校常被人欺負,“好欺負”。
王銘的父親告訴記者,兒子在學校常被人欺負,現在又出現了偷家里東西的事情,為了讓兒子“擺脫掉那個可怕的環境”,他決定把兒子帶離學校,讓他在家調整心情,并且不打算讓他重新回到校園。
“揭發”同學受到老師不公正對待
王銘為什么在學校經常受到欺負?王銘的父親說,一連串的“厄運”,源于一次兒子在課堂上“揭發”了同學抄作業的行為。
初二剛開學的一堂課上,老師詢問哪個學生抄了別人的作業,王銘揭發:同學小C抄了。課后,被老師罰寫作業的小C對王銘拳打腳踢。王銘找老師反映情況,老師卻說:“這事你自己該想想為什么,你管好自己就行了,管那么多事干啥……”
“以后,他們都覺得我好欺負,學習不好,老師也不喜歡我。”據王銘說,除了班上的同學欺負他外,高年級的男生也常在校園里截住他要錢。“我沒有錢,他們就打我。找老師告狀,老師的辦法就是把雙方家長都叫來。挨了吵,第二天我還得再挨打,因為我告狀了。”
王銘說,像他這樣挨打的學生有很多,都是和他一樣的“差生”,“好學生他們不敢惹,因為老師會站出來為他們撐腰”。
王銘所說的“差生”,指的是學習成績差、紀律差的“雙差生”。
王銘說,由于學習成績差,老師不喜歡自己,他經常會受到批評。因為老師不喜歡,同學也常欺負他,比如,老師讓班干部記錄每堂課誰說話或做小動作了,每次他都會“榜上有名”。“有時我沒有違反紀律,可是他們記的還是有我的名字。”
在這所學校上了半學期后,王銘轉學到另一所初中,但因為學習成績差,他照樣得不到老師的關愛。因為是“差生”,被同學欺負后,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叫來家長進行協調,而班上的“好學生”被欺負后,老師處理得較為嚴厲。
王銘的父親認為,兒子因為說實話受到了欺負,老師卻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這對孩子很不公平。
校園“幫派”應當引起教育部門重視
據了解,目前在中小學校園及校園周邊,有關青少年實施暴力的行為并非少數。根據一些家長反映,甚至在一些小學校園內,也出現了由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幫派”勢力。
一位教育界人士說,孩子被過分溺愛,心理成熟期推遲、自控能力差但好奇心卻很強,這類孩子情緒容易沖動。同時,學校為了升學率,疏遠差生,使得這些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容易接觸社會不良青年。
據分析,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心理上獨立感增強,經常會嘗試一些冒險行為。在這個年齡階段,這類學生會疏遠家長和老師,而內心渴望自己變得強大,這就出現了一些學生愛在學校做“大哥”、抱團等現象。由于學生涉世不深,很容易走上暴力的歧途。
這位教育界人士認為,目前,這種現象沒有引起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許多學校進行的法制教育也流于形式。
“疑難雜癥”“差生”如何變成“好”學生
王銘這樣的“差生”的經歷并非個例。據了解,在不少城市,學生進入初中后,因打架、學習成績差等原因而最終不得不離開校園者大有人在。面對“差生”,鄭州市不少初中采取建議學生到工讀學校進行行為矯正的辦法,而在沒有工讀學校的一些地方,更多的“問題學生”被趕出校園后,成為無事可做的社會青年,聚集在學校周圍,參與打架、搶劫等違法行為。
據一位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差生”的落后不能得到有效的預防、遏制,老“差生”沒有轉變,新“差生”不斷出現,差生比例逐漸升高。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差生”愈來愈“差”,厭學情緒與日俱增;家長對其失去信心,一些學校則采取停課、停學的方式,最后導致一些“差生”失學流入社會。
什么原因制造了“差生”?據分析,考試排名次是產生“差生”的第一原因。為了提高升學率,許多學校會考后一般要排名次。面對著教師的嫌棄、家長的訓斥、同學的輕視,這類學生逐漸自暴自棄。
其次,尤其在農村,一些教師教學方式簡單;學生的家長忙于生計,對學生成長關注較少。多數“差生”是在一次次的差距出現后都沒有得到及時補救,而造成差距累積,逐漸和同學拉大距離。
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差生就像“疑難雜癥”,多數“差生”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就一直是“差生”,各年級的教師對其都會感到無能為力。而“差生”的轉變最需要的是班主任、任課老師、家長、同學等共同的幫助。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門及社會認可的“好學校”、“好教師”,多以升學率為標準。量化考核中也很少有轉變“差生”的指標,實際教育教學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是對“差生”視而不見,甚至放棄的態度。
在離開學校的兩個星期里,王銘按照父親的要求,在家里看書、練字,對于將來,他沒有想太多,但王銘的父親有了初步的打算:“我想讓他到武校去學習,學些功夫,一是有自保能力,二是增強他的自信心,將來畢業再考個技校學一技之長。”
對此,王銘表示贊同:“我想學武術比學文化課有意思。”
大河網-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