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張照,上海地鐵一日游
上海的標志景觀到底有哪些,東方明珠、老外灘,還是新天地?“90后”高中生袁藝超的回答是:我聽見風(fēng)來自地鐵,那是喜歡上海的理由。截至目前,他已在網(wǎng)上貼出了自己“地鐵一日游”的98張照片,引起關(guān)注。
袁藝超生于1991年,現(xiàn)為長寧區(qū)建青實驗中學(xué)的高一學(xué)生。這個長相俊秀的大男孩,從小愛坐公交車,愛看車窗外的風(fēng)景。當(dāng)軌交2號線在他家門口開挖、建成后,袁藝超又成了“地鐵迷”。今年寒假,老師布置作業(yè),要求尋找一個最能代表上海的主題做網(wǎng)頁,他選了地鐵。
1月27日,袁藝超從新漁東路、芙蓉江路出發(fā),坐2號線從婁山關(guān)路站一路到底。隨后,他折回世紀大道站換乘4號線,又是一路到底。二度折回后,換乘3號線,坐滿所有站頭。
如此地下穿梭整整1天。袁藝超用手機拍了98張風(fēng)景照,有開往淞虹路的嶄新220列車,有旅客的等車表情,還有散落在地的小廣告和一些有點臟的車窗。
“每一條地鐵的特點都不一樣。”袁藝超總結(jié)旅游心得:1號線是個“方言寶庫”;2號線是位“詩人”,車廂里有詩歌;3號線的車頭、扶手是一道“圓弧”;4號線呢,車站小店食物的“香氣”,很誘人。
袁藝超將這份特殊的“寒假作業(yè)”貼上了“上海軌道交通俱樂部”論壇。“十多年前,上海有了第一輛地鐵。那時,我們剛懂事。之后,這座城市多了2、3、4、5號線,伴隨我漸漸長大,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說。
本報記者全城體驗地鐵周邊風(fēng)景
地下動脈,很堵,也很美
[1號線] 塞滿人的“方言寶庫”
“你沒事別來南站了,我們買好票了。”昨晚7點多,1號線車廂里,響起蘇北話。回頭四望,只見一雙雙思鄉(xiāng)的眼睛。
越近火車站,越能聽到各種方言:四川話、江西話、安徽話……即使不是春運,1號線也是個“方言寶庫”———它串起了上海兩大火車站,是上海這座“移民城市”的“交通要道”。
[2號線]一行詩躍然“墻”上
2號線的終點站張江高科站,是很多地鐵迷心中的圣地。論壇有活動,必去這里。因為乘客較少,每一列車呼嘯而去的震動,都能清晰感受。
若不是袁藝超提醒,我們很難分辨,和1號線比,2號線車廂關(guān)門的警報聲特別尖銳。睜開眼,一行英國人的詩歌躍然“墻”上:那春天最初的蝴蝶,橘黃而紫紅……
[3號線]“圓弧”是特別的名片
一道“圓弧”,是3號線的名片———弧型的車頭,弧型的扶手,弧型的門把手。
坐3號線,從江灣鎮(zhèn)到江楊北路,窗外,先是一片平屋瓦房,緊接著是三四排嶄新的高層住宅。再下去,變成了上世紀80年代的老公寓。如此視覺上的起起伏伏,構(gòu)成了一個S型的曲線。[4號線]散發(fā)面包香的換乘過道
寶山路站,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使勁嗅,是面包的香甜,摻雜著煎炸食物的鮮辣味。
四周乘客們,不約而同把話題轉(zhuǎn)到了“吃”上,他們彼此問候:“肚皮餓口伐?”“想吃啥?”
■專家觀點
創(chuàng)意不錯,暫無法實現(xiàn)
上海師大旅游學(xué)系副主任高峻說,圍繞地鐵及其周邊景點做一篇城市旅游的“新文章”,反映城市的歷史和發(fā)展,這個創(chuàng)意不錯。事實上,在莫斯科、倫敦,已有類似的設(shè)想和規(guī)劃。“但在目前的上海,地鐵最重要的功能,還是城市交通的運輸工具。”他說,首先要保證每天上下班的人流。
高峻說,最好等上海軌道交通全部建成后,人流高峰得到有效分散,“這樣,在一個比較舒緩的行車速度下,我們才能從容欣賞地鐵及其周圍的美景。這一切,要慢慢改變。”
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