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我們刊登了一位小學畢業生家長的來信,反映了她在給孩子找學校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然只是一位普通學生家長的困惑,但反映的問題卻是廣大學生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快樂地學習?這是迫切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決的大問題。
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問題更是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教育部門和學校就“減負”做了大量工作,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如今,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在許多地方,學生在校內的課業負擔減下來了,而在校外的學習負擔卻增加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深刻的社會原因,但教育內部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位家長反映的問題究其原因還是教育問題。為什么學校、教師嚴格按照教育大綱要求講課,不讓老師留太多課外作業,而有些重點學校招生中依據的內容大多不是課堂上學習的東西?為什么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發展特長,而重點學校招生偏偏只依據某項科目?另外,學校的課程設置、教材內容、考試與評價制度、教育教學方法等存在的不完善、不科學之處,是否也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因素?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就談不上德育,更談不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必然受到扼制。本刊組織這次討論,期望全社會尤其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正確的把握。歡迎廣大教育工作者、家長及社會上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各界人士踴躍參與。
編輯部:
我是一個小學畢業生的家長,今天是想說一說我在給孩子找學校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我對素質教育走向的困惑。
我的女兒是一所北京市重點小學的六年級學生,據說,這所小學還是全國第一批評選的十所重點小學之一。當初看重它的不是重點小學的名氣,而是它特別強調的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在這個學校的六年間,我女兒和她的同學確實是受益于素質教育、快樂教育,他們的課業負擔很輕,我女兒一般情況下都能在學校完成,偶爾帶回家的作業也就做十幾分鐘、半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她可以盡情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此她有時間在課外學習鋼琴、長笛、芭蕾、英語等等,并且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朋友們都說,是不是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我也有此擔心,曾勸孩子減少點科目,可她感覺學得很快樂,哪個都舍不得放棄,而且,她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一直比較高,也就沒有太多壓力感。女兒原本比較膽小、內向,在學校寬松、先進的教育環境下,逐漸變得活潑開朗,顯示出了較強的組織能力,連續幾年的班級元旦晚會,都有她自編自導的小劇目。女兒的學習成績也一直保持優秀,六年級第一學期末,還取得了數學、語文第一名,英語第二名,總成績第一名的好成績。
有這樣好的學校教育、這樣好的孩子,我們家長一直很放心、很滿意。沒有想到,六年級面臨升學時,突然發現,這六年學校所強調的、家長推崇的、孩子身體力行的素質教育對升中學似乎都不管用了。
幾乎所有的重點中學都辦有試驗班、重點班、特長班,而且除了特長班,無一例外都把奧林匹克、“華羅庚杯”數學競賽成績當作了進門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指標。重點中學的師資力量是最好的,哪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最好的教育環境中?現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女,誰都明白,孩子教育的失敗,就是家長百分之百的失敗,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既然重點中學有了這樣一個杠桿,眾多家長和孩子就在這個指揮棒下展開了一場持久而慘烈的競賽。當我聽說有的孩子每周要參加四個“華數”班,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升學干脆辭職回家一年,把“華數”的流水行程問題歸納出11大類來輔導孩子……我有些汗顏,更有許多內疚,我們的校外教育一直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并沒有選擇學習“華數”,我也不愿意違背孩子的興趣,強迫她去學習任何東西,因為那樣的學習既不快樂也不能持久。那么,家長又錯在哪里呢?孩子錯在哪里呢?
孩子在學校按照國家的教育大綱學習,但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升學,拚的卻是校外教育的東西,這合理嗎?在校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不一定拚得過在校外“選對”了科目的孩子。孩子的數學老師說:“學校強調素質教育,嚴格按大綱要求講課,不讓老師留太多課外作業,可是,孩子升重點考的都不是課堂里講的內容,我這老師當的一點沒有成就感。”
或許,重點中學會說,孩子都很優秀,我們就得靠這些拉開差距,可是,學習的科目并非數學一門,為什么只把數學當作敲門磚?如果說數學是中學學好數理化的基礎,難道語文就不是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中國人的首要基礎嗎?或許重點中學會說,我們的實驗班招收的是超常兒童,可是,一個區都有七八所重點中學,每個重點中學都會招收兩個左右的實驗班,我們的超常兒童何其多?更何況超常兒童表現在方方面面,真的都能從數學方面表現出其超常的才能嗎?不要忘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不少重點大學紛紛辦起的少年班的教訓,到如今,那些人人稱羨的少年大學生又有多少真正成為了頂尖級的人才?我們的普通重點中學培養的重點和主體是全面發展的學生,還是超常學生?國家制定的教育大綱難道已經落后于孩子們的學習程度,要靠課外的內容來填補了嗎?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這樣的導向又會帶來什么問題?
其實,說到底,重點中學最終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升學率。正是這個高升學率,才吸引了眾多為教育不惜血本的家長的眼球。孩子升中學就好比小鯉魚跳龍門,關鍵是,你靠什么越過龍門呢?
靠數學?因此,就可以看見,從二年級起就有家長督著孩子學“華數”,孩子聽不懂,家長就陪讀,回家再補課;
靠特長?因此,就有為了升學時有一個盡可能高級別的特長,不惜拔高孩子的實際水平,為了抓緊時間考級,只學考級那幾首曲子的現象比比皆是,學音樂的目的變成了考級;聽說去年有全國公共英語一級(相當于初中畢業水平)證書就能進某重點中學,今年這項考試的主力軍就成了小學生。考場外,成千上萬家長的等候又成了一景。
不少家長在議論孩子的升學時,都有許多無奈,看著孩子周末、假期也不得休息的疲累狀態,家長都心疼,可誰敢拿孩子的前途命運作賭注,敢與現實唱反調呢。有什么辦法呢?家長不也是風雨無阻,一陪到底?孩子沒有輕松愉快的童年,家長也沒有輕松享受生活的時間。
我曾經分別問過孩子學校的校長和班主任,強調素質教育的學校教學質量究竟如何,孩子升學時是不是考不過有比較多應試訓練的孩子?他們回答,講究素質教育的學校更注重在短時間內讓孩子全面扎實地掌握知識點,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做到“減負”,歷次全市或全區的統測、抽查,他們學校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在升學時,素質教育下的孩子或許考不過應試訓練多的孩子,但孩子的后勁更足。從我女兒的情況看,素質教育下的孩子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比較強就可以證明老師所言非虛。作為家長,我很慶幸孩子在素質教育環境中經歷了寶貴的快樂童年。但是,學校和老師為了維護素質教育的宗旨,而不向家長灌輸升學考試的竅門,減少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比賽的做法,相對于更多學校對讓學生具備各種升學條件的趨之若鶩,顯得過于勢單力薄了。
考重點中學的經歷確實給我孩子的自信心帶來一定的挫傷,孩子面對我時那困惑又無辜的眼神,令我心痛、不安,這也正是家長的困惑所在。學校、家長堅持素質教育是不是錯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素質教育?我們的素質教育到底能走多遠?
一位困惑的家長江濱
轉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