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未成年人(城八區)登陸互聯網已經相當普及。調查數據顯示: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網3.02小時,城八區的未成年人放學后平均每天上網1.38小時。小學1年級至3年級的學生中有21.0%的人上網;小學4年級至6年級的學生中有40.9%的人上網;初中生中有64.5%的人上網;高中生上網的比例則高達83.6%。
就上網的目的來看,“查找信息”和“玩游戲”是未成年人熱衷上網的兩大原因。當追問接觸網絡的被訪者上網目的時,65.4%的人回答是為查找信息;62.0%的人是為了玩游戲;43.6%的人是為了下載需要的東西;還有37.1%的人是為了上網聊天。可見,全市未成年人中雖然網民眾多,但在網絡資源的利用上仍顯膚淺,網絡對于部分未成年人來說只是“玩游戲”和“聊天”。
2.未成年人習慣在家收看電影頻道和觀看光盤播放的電影
各種文化娛樂方式充斥著現代生活,但看電影卻依舊受到未成年人的喜愛。各種電影類型中,動畫片、喜劇片、科幻片、動作片和槍戰片依次位居最受未成年觀眾青睞的電影類型前五位。
雖然絕大多數未成年人喜愛看電影,但電影院卻未能和小觀眾們拉近距離。如今更多的青少年選擇在家中“看電影”而不是去影院欣賞。調查顯示49.7%的未成年人選擇在家中觀看“電視臺播放的電影”,37.5%的未成年人會把“電影光盤”買回家看,只有28.9%的人選擇去“影院觀看”電影。當問及影響他們去影院觀看電影的原因時,38.9%的人回答是受時間影響,還有17.1%和15.7%的被訪者回答是因為票價高和無人陪同。
3.近四成的未成年人平時不看報紙,對新聞關注度較低
當今7歲—16歲的未成年人中,有看報習慣的人并不多。數據顯示,在城八區已經具備閱讀能力的未成年人中,僅17.1%的人經常閱讀報紙,有44.9%的人只是偶爾看看報紙,有38.0%的人基本不看報紙。
另外本次調查發現,城八區7歲至16歲處于學齡階段的未成年人日常對于新聞的關注程度不高,僅有53.6%的被訪者平時收聽、收看新聞。在各類新聞中,關注娛樂新聞的人數最多,占所有被訪者的28.5%;其次是體育新聞,占25.0%;再次是法制新聞,占19.1%。
4.最崇拜文藝界、體育界明星
在被問及“你最崇拜的三位偶像的名字”時,被訪未成年人給出的答案中出現最多的是文藝界明星的名字,占60.3%;其次是崇拜運動員,占59.4%;再次是崇拜偉人,占28.5%。崇拜科學家、作家和政治家的人數遠小于前三者。
運動員劉翔是未成年人中呼聲最高的偶像,7歲至16歲的被訪未成年人中,有34.4%的人是劉翔的崇拜者。
5.參加特長班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為興趣而學習
調查顯示,城八區4歲至16歲的未成年人中,定期參加特長班、興趣小組等特長培訓的人數眾多,占到被訪者總數的63.0%。各年齡段中,7至9歲未成年人參加特長班的比例最高,為81.9%。
許多社會輿論認為,為應對升學和就業的競爭,許多家長和老師盲目地為孩子選擇他們不感興趣的特長班,增加了學生的課外負擔。但調查顯示,定期參加特長培訓卻并非為自身興趣而學習的人,只占到總人數的16.9%,為自身興趣而學習的人占到總人數的47.5%,說明絕大多數參加特長班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和興趣是一致的。
6.四成多青少年不識孔孟,傳統文化亟待傳承
調查顯示,全市未成年人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繼承情況并不理想。當問到“被稱為我國國粹的戲曲種類是什么”時,選擇錯誤答案或回答“不清楚”的人占到33.5%;關于“誰創立了儒家思想”這道基礎的問題時,更是有高達41.8%的人選擇了錯誤答案或是回答“不清楚”。博大而精深的傳統文化,悠久而璀璨的國學知識,卻面對在當代青少年中斷檔的困境,這種現象急需全民族的關注和反思。
備注:2006年下半年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與市文化局《新劇本》雜志社聯合進行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文化需求”調查。共調查樣本3846份。其中:4歲—6歲的幼兒家長405名,7歲—12歲的小學生621名,13歲—16歲的中學生599名。
來源:北京市統計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