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兩會代表:流動兒童管理在海南仍是空白
2007-03-16

聚焦理由:長期以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形成以戶籍為基礎、以戶籍所在地政府為責任主體。兒童出生后即在父母戶籍所在地進行戶籍登記,衛生、教育、人事、社會保障均以戶籍為依據。
  
  與我國2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出現的一個現象是大量人口的流動,家長的頻繁流動又造成了大批兒童也成為流動人員。
  
  有關調查顯示,離開了戶籍所在地的兒童,他們在權益保障方面往往不如當地的兒童。同在一片藍天下,他們需要同樣的生存、發展和受教育的權利。
  
  此次全國兩會,代表們紛紛提出有關維護流動兒童權益的建議,建立16歲以下流動兒童戶口登記制度、讓他們享受應有權益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關心弱勢群體的一項新內容。
  
  離開了戶籍所在地的兒童,他們在權益保障方面往往不如當地的兒童,這一問題引起了海南團代表的關注。劉海榮代表向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建議,呼吁建立16周歲以下流動兒童登記管理制度,將流動兒童的教育、衛生保健、權利保護等納入流入地的管理和服務范疇。
  
   管理缺乏基礎 
  
  目前,全國流動人口近1.5億,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0%,其中兒童超過2000萬,接近全部流動人口的20%。劉海榮的建議中指出了流動人口的龐大數字。
  
  建議指出,由于流動人口人戶分離,流動性大、流動頻繁,使中國以戶籍為基礎建立的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面臨著諸多問題。長期以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形成是以戶籍為基礎、以戶籍所在地政府為責任主體的。兒童出生后即在父母戶籍所在地進行戶籍登記,衛生、教育、人事、社會保障均以戶籍為依據。
  
  建議說,近年來,針對城市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的態勢,一些地區制定了有關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辦法,但這些辦法的管理對象僅限于16歲以上的流動人口,16歲以下流動人口未做出具體的管理規定。因此,目前絕大多數地區16歲以下流動兒童不進行人口登記,不辦理暫住證,各部門缺乏流動兒童有效的統計渠道,流動兒童底數不清,流動兒童的教育、衛生保健、權利保護等工作,難以納入流入地的管理和服務范疇。
  
  劉海榮舉例說,本來對所有0至5歲的兒童要進行計劃免疫,但多數地區因為對流動兒童的情況不掌握,免疫往往難以覆蓋到所有兒童。“要保證流動兒童享受到各方面的權益和服務,首要的是要對流入的兒童知情。”
  
   已有部分經驗  
  
   “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們,他們為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劉海榮認為,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創造了價值,因此他們的孩子的教育、保健、社保等權益,也理應受到流入地的重視。
  
  目前,我國有些地方已經針對加強流動兒童管理做了嘗試。據劉海榮介紹,廣東中山市、江蘇無錫市、河北石家莊市等地,突破暫住戶口登記常規管理,建立了包括年齡、家庭狀況、就學狀況、戶籍地等11項內容的16歲以下流動兒童信息采集和登記統計系統,填補了城鎮流動人口登記中的空白。數據庫的建立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提供了信息交流、共享的平臺,基本滿足了教育、衛生、勞動、計生等部門的工作需要。目前,此經驗正在江蘇省和北京市進行推廣。
  
   制度應該建立  
  
  劉海榮認為,在全國建立16周歲以下流動兒童登記管理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做好流動兒童管理與服務,保護流動兒童的合法權益。
  
  劉海榮提出了三方面的具體建議:建議公安部適時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增加流動人口登記與管理的相應條款;建議公安部制定通過修訂流動人口登記制度的有關規定,將16歲以下流動兒童納入人口登記管理和信息統計;建議國家發改委會同教育部、衛生部、民政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醫療等問題,制定相應政策,從制度上加以保障,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最新消息
  
  流動兒童管理海南省仍是空白
 
  
  要問我省16歲以下流動人口有多少,可能誰也說不清楚,因為戶籍部門目前都沒有這個統計口徑。
  
  海口警方今天在接受采訪時稱,目前本市對16周歲以下的流動人口所設置的暫住登記項目較為簡單,具體身份信息采集不太完整,無法為有關部門提供16周歲以下流動人口準確的個人身份信息。
  
  據省公安廳治安處戶政科負責人介紹,1996年,我省開始對外來流動人口進行《暫住人口登記表》登記,2001年又推出暫住IC卡管理。從2001年開始,我省對于年滿16周歲的外來流動人口實行IC卡管理,但辦理暫住IC卡所必備的條件是:年滿16周歲;在海南住滿一個月以上;對于未滿16周歲外來流動人口只進行《暫住人口登記表》登記。夫婦在同一暫住地,所攜帶人口填在女方暫住人口登記表上。所以截至目前,全省未滿16周歲外來人口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
  
  海口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海口,未滿16周歲外來流動人口,基本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他們目前只能保證在新學年開學時,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能就近上學,但其他年級的沒有辦法保證。至于有多少應該入學而沒有入學的人數,他們也沒有數。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的義務教育實行的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制度,學校的分布、辦學的規模等是按照所在地常住人口的分布情況來設置和確定的。大量流動兒童的涌入,給流入地的基礎教育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流動人口數量規模大,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大;另一方面公安部門沒有對流動人口辦16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登記,因此各地都沒有準確的數據。這使教育行政部門無法準確判斷流動少年兒童就學的需求量,在研究對策、調整學校布局時缺乏依據。這為確保每個流動兒童都能接受義務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作者:文剛林明春)
  
   相關新聞
  
  不愿再當“留守兒童“,卻在異鄉遭遇上學難困境
  
   16歲少年的8年流動生涯
 
  
   8年“留守”生涯,8年“流動”生涯,對于16歲少年阿明來說,這樣的經歷頗有些“傳奇”,卻又透著深深的無奈。然而,無論是“留”,還是“流”,都給阿明的回憶涂上了一抹迷茫的灰色。
  
  當了8年留守兒童
  
  阿明目前就讀的海口希望學校是一所以流動兒童為主的民辦學校,95%以上學生都是外地孩子。今天上午,記者在學校教室外見到了這個皮膚白皙的乖巧男孩。
  
  阿明老家在溫州,1991年他出生后不久,父母就離開家到外面做生意。由于孩子年齡小,擔心在外面沒時間照顧,父母將阿明托給他奶奶照管。于是,自阿明打記事起,家就是空蕩蕩的,父母每年最多回兩三次家,平時只有自己和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
  
  但奶奶畢竟年紀大了,不能像別的父母一樣帶小孩坐過山車,輔導作業也比較吃力。沒有父母的陪伴,8年的留守生活顯得異常孤單,小阿明漸漸長成一個不太合群、不愛講話的孩子。“在老家學校,我是學習委員,但從來沒在班上發過言,膽子很小。”阿明回憶說。
  
  到海南轉了3次學
  
  小學五年級時,阿明被父母接到了海口,這讓他著實高興了一陣子,但接下來3次轉學的遭遇卻讓他頭疼。由于不是本地戶口,上公辦學校要收借讀費,而且學位也很緊,所以父母把他送進了民辦學校。
  
  阿明說,第一次轉學是因為學校條件太差了。樓房破舊,沒有圖書館、實驗室,操場也只是一個空場,什么設施都沒有,學校宿舍的環境也很糟。兩年后,阿明轉到了另一所民辦學校,并留了一級,仍讀初一。這里條件稍好一點,但仍舊沒有實驗室、圖書館。一年后,因為離家較遠不方便,阿明又轉到現在這所學校讀書。
  
  雖然現在的學校環境仍比不上老家;雖然爸媽很忙,爸爸幾乎每晚都要晚上10點才回來,媽媽有時也忙得沒時間做飯,但阿明依舊覺得滿足,不愿再回老家。
  
  或許,對于一個在8年的時間里,每年只能見兩三次爸媽的孩子來說,現在至少每天都能見一次面,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他不得不再次離開
  
  終于穩定下來后,阿明的學習成績和性格逐漸好轉,每次考試基本都在班上前三名,而且對陌生人也能主動開口說話了。阿明的變化令他父母十分高興,今年開學第一個替他報了名。但是,這種喜悅不久就被擔憂取代了。
  
  按照我省有關政策,為杜絕高考移民,從去年開始,外省籍的學生不能在海南參加中考。阿明的戶口還在老家,這也意味著他不得不再次離開。
  
   “我不想回去。”阿明的語氣很堅決。在海南學習了這么久,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適應老家的考試,而且,初三復習的關鍵期間,父母不在身邊,他害怕以前那種孤獨的感覺再回來。他希望能在海南參加中考,即使拿著考試成績回老家找高中讀都好些。
  
  和阿明一樣,不少流動孩子在外地求學都面臨這樣那樣的困境,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卻最終得不到這個城市的認可。但盡管如此,阿明在心里卻早認可了這個不是故鄉的城市,“爸爸媽媽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對于“家”的概念,年少的阿明給了一個頗具哲理的回答。
  
  對于孩子來說,“流動花朵”比“留守兒童”更幸福,因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有父母在身邊。對此,我們只能給他們更多的祝福,希望這些“流動花朵”在異鄉也能燦爛開放。

來源:海南日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