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小題大作了吧!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只有七八歲大,無論是生理年齡還是心理年齡,都處在懵懂未開時期,尚未確立是非觀念,怎么可以讓他們學大人樣來個“一日三省”?這樣的道德要求未免太高了。老實說,不要說小孩,即使大人,有幾個能做到像曾子似的“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能學會反省,那是很高的人生境界,更何況“一日三省”!但既然教師用作業的形式布置學生完成“反省本”里的內容,學生就不能不按照要求去做。這就有了上述的錯誤記錄和下列的反省自評,如“我這樣做不對,以后不插隊了,插隊會讓其他小朋友跌倒”之類的混話,還要有家長的簽字。
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教師。長期來,在何謂學生的錯誤,何謂問題學生的認知上,我們的教師普遍地犯了一種常識性的錯誤,即把學生的活潑好動、上課開小差或者講話、因故遲到早退等都作為了不得的錯誤,照例都要進行嚴厲教育甚至嚴肅處理。與此相反,對那些上課時坐得腰板筆直、雙手交錯放在桌上的學生,且不接老師的茬,規矩得近乎刻板的學生,一律冠之為好學生的名號。殊不知,這樣的教育評價觀恰恰在扼殺學生的天性和個性,長此以往,則把學生的創造性也給扼殺了。
去年9月25日《東方早報》報道過上海一位叫王楠子的學生的新聞,8年前,王還是上海某初中的初二學生,由于上課愛接小茬,愛開玩笑,課外愛踢足球,成為老師心中標準的差生,屢教不改的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師安排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當時總覺得班級是分等級的,我始終是差生。”王楠子說。其父設法將他送到美國讀書,結果他的缺點竟被美國老師當成了優點,在老師的表揚鼓勵下,8年后,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并被老師表揚“是個天才”。其父后來給報社去信,就此抨擊中國的教育制度:“是我們教育中的問題把許多本應成材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腦袋。”此例與上述事例性質相似,足以說明,現今的中小學教育評價制度存在不小的弊病,是該到重新認識的時候了。
把學生的優點當缺點,把學生的合乎天性的行為特點視為錯誤,甚至讓他們過早地通過“反省”的形式強化這種錯誤的認知,直至不惜用造假(顯然,娟娟記錄在“反省本”上的錯誤都是編造起來的)的手段求得過關,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學生年紀輕輕就不僅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快樂,更可怕的是從小確立的畸形的價值觀將會引導他們成長為那種唯唯喏喏、循規蹈矩、毫無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庸才小人。對此,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自反思嗎?
來源于: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