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有效的健康檔案,很多家長還沒有這個意識和經驗。王亞萍攝裴旋/制圖
據資料顯示,我國大約33%的兒童都潛伏著各種疾病隱患,青少年及兒童還存在營養不良和肥胖、近視、齲齒、貧血、心理衛生五大健康問題。
另外,惡性腫瘤、青少年頸椎病等發病率也迅猛上升。專家認為,多數疾病如能早發現,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但據記者了解,我國目前還沒有針對兒童的特別完善和專門的健康檢查,也沒有強制性地要求新生嬰兒建立健康檔案,孩子入學和常規體檢時進行的簡單體檢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孩子的健康狀況。
因此,為寶寶建立健康檔案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檔案可為其進行全面的記錄、分析、評估和預防,孩子生病時也能給醫生提供參考,方便治療。
雖然給寶寶建立健康檔案如此重要,但如何建立有效的健康檔案,很多家長都沒有這個意識和經驗。據醫生介紹,一份完善的健康檔案不但包括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患病情況、家族病史、個人過敏史及預防接種狀況,還包括寶寶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育等。
■家長經驗
健康數據可以檢測寶寶的發育情況
●豆豆媽媽(護士,女兒5歲半)
我媽是醫生,所以從豆豆出生開始,她就提醒我給寶寶做個全面的記錄。現在豆豆5歲半了,她的小健康冊也記滿了2大本。在我媽的“友情指導”下,豆豆的健康檔案主要分四大部分:
一是身體的生長、發育情況。包括身高、坐高、頭圍、胸圍、體重等指標。其實記錄是一方面,這些健康數據還可以和科普刊物上登的同齡兒童的體征指標進行比較,檢測孩子的發育是否正常。
二是打預防針和接種疫苗的情況。我每次都會把接種疫苗的醫院、醫生、日期、疫苗名稱以及接種反應記錄下來,看起來就很清楚。
三是病歷部分。包括孩子每次生病的時間、原因、病情、持續時間等,還有醫生的診斷結果和孩子的病情、病因、結果、處方、注意事項等,各種化驗單、檢查報告也會保留好并貼上來,有些不能拿走的就抄下來,補記在檔案上。
四是孩子的過敏史。比如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季節性過敏、昆蟲過敏、花粉過敏等,這可以為孩子長大后的生活做提醒,避免再次過敏。
借用網上提供的寶寶檔案系統
●郝玲玲(房地產公司職員,兒子2歲9個月)
懷孕時,我經常在網上查詢懷孕期間和寶寶發育的注意事項,發現有些網站專門推出了寶寶檔案記錄的軟件和系統,有些是免費的,有些是要收費的,我當時好奇,就注冊了一個,現在感覺不錯,網站上分得也挺科學的,查找起來也不費勁,還有參考標準,如果不達標它還會特別提醒你,起碼是能派上一些用場吧。
健康博客不太安全,最好再有文字備份
●虎子媽媽(全職媽媽,兒子3歲)
我經常寫博客,虎子出生后我就喜歡把他的照片貼在博客上,供我和老公的朋友們“參觀”。后來老公的一些德國朋友給我們提建議,說可以把孩子的身體發育等健康資料都貼上去。這個意見倒提醒了我,于是我就和老公商量,給孩子建立一個記錄身體和健康狀況的博客,每天都記錄,分為健康、生病幾個欄目,雖然有時寫得像流水賬,但看起來還是豐富多彩的。不過我還擔心健康博客不安全,所以再有個文字備份的更好。
■借鑒域外
英國居民的健康檔案相當完整與系統
●林練(英國利茲大學營養學碩士)
英國的醫療服務分得比較細,很多都是以社區為單位對居民的健康負責。建立家庭健康檔案是很重要也很必需的一件事,英國居民的健康檔案相當完整與系統。
從寶寶出生開始,英國就要求建立兒童保健卡冊(俗稱健康戶口),這要求在18歲之前,不管是健康檢查、預防接種、入園上學、看病住院都必須帶上健康卡冊,否則醫生可以拒絕提供服務。即使過了18歲以后,很多英國人也已養成了記錄健康檔案的習慣,幾乎每個英國家庭都建有健康檔案,保健服務與診療記錄得很清楚,給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專家建議
健康檔案應該從懷孕初期開建
●張偉(北醫三院上地門診部首席健康顧問)
健康檔案至少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是寶寶體格的發育狀況;其次是寶寶的智力發育情況,這中間又包括寶寶對知識和一些能力的掌握;最后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包括寶寶的性格、勇敢程度、堅毅程度以及和別人的溝通等。
現在很多家長只把精力放在寶寶的體格上面,而忽略了其他兩個方面,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健康的孩子,應該是全面發展和健康的,如果某方面不過關,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讓孩子回到“正軌”上來。
寶寶的健康檔案應該從母親懷孕時就開始建立,而不是很多家長認為的在孩子出生之后才建。并且,寶寶在不同的階段,記錄健康檔案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
懷孕期 母親的健康狀況以及懷孕期的狀況,對孩子的健康有重要影響,比如很多母親懷孕時營養過度,太胖的孕婦生下高體重兒的幾率就很大;同樣,得糖尿病的母親也容易遺傳。又比如懷孕早期,如果母親在懷孕三四個月時患了感冒,對形成期的胚胎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懷孕晚期,如果母親有高血壓,也會影響孩子。這些都應記錄在案,讓孩子出生后的健康狀況有跡可循。
生產過程中 主要記錄寶寶出生時,媽媽和寶寶的情況,比如媽媽的產道是否被挫傷,寶寶在產道內停留的時間有多長等。以上在產期和生產時寶寶的健康狀況可從醫生處索取。
新生兒期 也就是出生的前三個月,寶寶生長得很快,每天都在進步,家長應每周一次測量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如體重、身長、胸圍等。另外,細心的家長最好對寶寶的表情、動作、反應、條件反射、飲食情況等都做記錄,這樣對確定寶寶的智力和反應情況也很有幫助。
3個月到1歲時 家長應堅持每個月給寶寶測身高、體重、胸圍等,由于這個時期打預防針較多,家長要對打過什么預防針、反應如何等都做記錄。
1歲到3歲的幼兒時期 測量頻率可改為3個月一次。另外,在這個時期,寶寶的智力發育也很明顯,家長對寶寶的動作、說話、分辨顏色和形狀的能力、疾病、身體狀況等都要做記錄。
3歲到上幼兒園以后 家長接觸孩子的時間可能逐漸減少,這時除記錄孩子身體發育的狀況外,孩子的學習、自理能力也要進行培養和記錄。等孩子長大一些后,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記錄。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