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小孩買了個頭發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衣服、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沒過幾小時,玩具主人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娃娃嘴里;如果是娃娃尿布“臟”了,就得換上“干凈”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定的程序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小孩母親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這樣即使它再“鬧”也聽不到。但孩子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娃娃體內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侍奉娃娃玩具,這就是美國中學開設的一門選修課。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喂養孩子的艱辛。它向女孩們發出了一個警告:長大成人,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游戲那么好玩。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們,幾乎是生活在一個童話的世界里,在他們的認知領域中,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像人一樣會思維、會說話,以致有的小孩遇到了困難會毫不猶豫地喊道:“小白兔,快來幫我啊!”“大公雞,快告訴我媽媽呀!”當然,童話的存在自有其重要意義。但是,如果一味強調這樣的認知方式,對孩子的現實生活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不能老讓孩子生活在童話世界。
美國中學開設這門選修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及早回到現實世界,首先學會怎樣生活和生存。在俄國寓言中,有一則很有意思的人與鷹對話———“我兒子剛剛出生,從現在開始,我要一直保護著他,讓他吃飽,永遠不讓他受凍,我要滿足他的一切需要,每天為他遮風擋雨,我要保證他不受敵人傷害,永遠不必為任何事傷腦筋。作為父親,我會像熊一樣強壯,用我有力的臂膀護著他,我會將他抱在懷里,永遠不讓任何人任何事使他煩惱。”人對鷹這樣說。鷹一臉驚愕地聽完了人的這一席話,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你仔細聽好了,好心人,當我接到大自然要生育子女的指令時,同時也接受了另一項使命,那就是要建筑一個安全舒適的巢,讓它們免受攻擊。但我在巢里還放了一些有刺的樹枝。你知道為什么嗎?逼它們飛翔。”“如果我像熊一樣將它們摟在懷里,就會壓制它們的理想和埋沒它們的愿望,破壞了它們的個性,會使它們變得懶散,沒有斗志,也沒有生活的樂趣。如果這樣,總有一天,我會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痛哭。”
家長朋友們,鷹對人說的這番話,你聽見了嗎?何等令人警醒啊!確實,生存教育,不論對動物,還是對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應該是第一位的。教育孩子,不能老用熊式教育,要學鷹式教育———逼他們飛翔。
來源:張家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