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蔡群)“留守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關(guān)愛和培養(yǎng),往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容易自暴自棄;有的因缺乏監(jiān)管,厭學逃學,成了班上的“問題學生”。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問題“留守孩子”,可以多采取“賞識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張譽寶認為,“留守孩子”不僅缺乏親情和管教,同樣也缺乏賞識。由于得不到賞識,孩子對自己缺乏認可,容易喪失信心。因此,一旦遇到挫折,一些“留守孩子”容易自暴自棄。”
張譽寶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農(nóng)村初中的“留守孩子”,原來學習成績很不錯,偶爾一次沒考好,在外打工的父母就在電話里訓斥孩子,說父母在外這么辛苦,孩子一點也不懂事。孩子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成績越來越差。
張譽寶認為,這樣的教育是典型的“抱怨教育”,特點就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夸張,使孩子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最后自暴自棄。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聽到孩子成績不好的消息時,非常喜歡這樣做。
“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張譽寶說,外出打工的家長不可能天天看到孩子,一打電話往往先問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下降,就很容易“抱怨”。其實,家長完全可以多問一問孩子的生活,多肯定一些他們的正確做法,讓“留守孩子”能多得到一些賞識。學校老師,也應(yīng)該多給“留守孩子”們一些賞識,讓他們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來源:泰州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