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一個憂郁的字眼,顯眼地出現在《當前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狀況調研報告》上。這項調查發現,與以往的調查結果不同,現在的未成年人普遍感到不快樂。"不快樂"的關鍵是沒有閑暇時間,而造成"時間缺乏"的原因也很簡單:教育內容多、課業負擔重、家庭教育滯后。
主動交談
最怕老師說"學習不好"
七成以上的中小學生害怕與老師主動交談。在調查中,當問到"你是否主動找老師說過話"問題時,76%的學生表示很少、從來沒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動找老師說話。32%的孩子覺得"和老師沒有什么好說的",而其余68%的學生是因為"怕自己說錯話使老師不高興"、"老師太嚴肅"、"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等其他原因沒與老師主動交流。
調查顯示,學生最怕和老師交談的話題有三大類:一是怕老師對自己說"學習不好,考試成績下降了",比例達46%;二是怕"老師批評自己的錯誤",占14%;怕老師"說自己作業不認真",占13%;三是怕老師"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和"請自己的家長來學校",分別占11%和10%。
孩子愛看的動畫片多以"打架"為主題
審美取向傾向感官刺激
調查顯示,最能夠讓孩子接受的業余愛好是看動畫片,比例高達80%,這些正處在長知識年齡的孩子們對科教類節目相當冷漠,他們如今愛看的動畫片大多頗具感官刺激和暴力色彩。
調查發現,雖然現在許多學校和家庭都注重培養和開發孩子的文藝才能,訓練和提高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但成效并不顯著。從孩子們發自內心的需要來看,大多數孩子的審美取向傾向于感官上的刺激,色彩上的誘惑。類似《聰明的一休》等崇尚真情、善良與智慧的經典動畫片在時下流行的動畫片中難覓芳蹤,取而代之的是陰謀、流血和復仇。孩子們熱情點播的動畫片基本上都以"打架"為主題。這些動畫片一般只歌頌暴力活動的勝利者,不反映暴力的起因和后果,更沒有對于暴力的譴責和對參與暴力者的懲罰。在孩子們還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長期觀看這樣的動畫片很可能會發生審美和價值取向的誤導。
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21.6%至32%
心理健康水平超警戒線
調查顯示,上海市未成年人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其均值為15.68,遠遠高于CES-D量表的中國常模均值11.52,接近一半水平的人超過CES-D量表16分的警戒線,其整體水平低于中國成人群體。這一數字必須引起各方關注,因為心理健康情況是影響甚至左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對道德倫理行為的認同也就越低。
目前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其中,14-16歲的未成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為4.7%。在未成年人經常可能患的心理障礙中,居于首位的是憂郁、強迫、焦慮、思維障礙等神經癥狀,占42.86%,其次是違紀、攻擊、殘忍、自殘等行為癥狀,占22.16%,再次是交友不良、社會退縮、不受歡迎等社交障礙,占15.93%。
而通過對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兒童健康心理咨詢中心"近三年來665例個案、近3000余人次情況的分析進一步發現,學習問題、行為問題和個性發展問題是當前三大兒童心理咨詢問題,其中"學習問題"主要集中在小學三年級,"情緒問題"與"人際問題"主要集中在初中預備班。在"學習問題"中,7歲兒童主要表現為"學習適應不良",出現各類非智力障礙引起的學習問題,而10歲則表現為典型的"學習困難":智力正常,但學習表現未達到該年齡應有水平。
壓力超過心理負荷
調查發現,上海青少年因外界阻撓而不能達成愿望所產生的壓力,兩倍于成長中自然生成的壓力。
當前未成年人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來自外界的壓力占66%,在這類壓力中,家庭占22%、學校占42%,表現形式是外加的要求、期待、規定或威脅等。而來自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壓力占34%,如生理發育、心理發展、成就憂慮、同伴交往及其它源于自身而無法說清的矛盾,特別是面臨升學、就業、早戀等問題的壓力。
■專家視點
快樂不只是學會更多東西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研究員把目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三多三少":喂養溺愛的多,包辦代替的多,強壓作業的多;引導生活自理的少,培養集體相處的少,啟迪科學興趣的少。家長很少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對兒童潛移默化的影響,極少關心營造安全、和諧、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圍,沒有培養孩子豐富的感情世界、獨立自信的心理和自覺自律的良好行為習慣。
楊雄說,在許多家長看來,快樂就是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東西,搶在起跑線前面,由此導致不少孩子思想發展中出現了"五大沖突"、"五過"、"五無"---期望的沖突:過高的期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望;保護的沖突:過度的呵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愛與被愛的沖突:過度的關心,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交往的沖突:過度的干涉,帶來的是孩子的無奈;評價的沖突:過度的指責,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措。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