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勞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體力勞動對孩子來說,不僅在于進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給孩子們一個廣闊無垠的、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激發(fā)孩子的道德、智力、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勞動還是成就感和快樂的源泉,勞動的結果是有形的,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例如安排孩子打掃房間,孩子猶豫的時候,給他鼓勵;當他們收拾完屋子,地板干凈了、窗戶明凈了、房間井井有條了,這時候如果媽媽問:“是誰把房間收拾得這么漂亮啊?”孩子就會自豪的拍拍胸脯:“當然是我了!”媽媽及時給予夸獎:“我們兒子(女兒)真能干!”這時孩子的心里就會由衷感到高興,感受到勞動帶給他的快樂。
當然,教育孩子勞動也要有現(xiàn)實的標準,雖然多數事情家長會比孩子做得更好,但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只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教孩子做件事的最好辦法,是先向他示范或一起去做,如果他想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不要阻攔。但這并不意味著寬恕草率,如果他沒有做好,應該堅持讓他再做。
另外,有一些家長悄然興起了“有償教育”:用一定數額的報酬鼓勵孩子參加家庭勞動,通過這種交換,讓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鍛煉,用勞動換取所需的東西。這是很不可取的,教育孩子勞動絕不可用物質引誘。孩子做好一件事的報酬可以給他一個微笑、擁抱一下或者說一聲“謝謝”,孩子可以有零用錢,但不要讓他覺得這是履行義務的一種報酬,如果這樣,他會以為他每一次拾起自己的東西,都應該得到報酬。長此以往,金錢觀念會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家長也要讓孩子認識到,除了獎勵和表揚,勞動成果本身會讓孩子產生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功體驗,讓孩子感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
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學習和生活中看到需要優(yōu)化和改進的事物,就會產生動手操作并產生良好結果的欲望,這會讓孩子更加勤奮、努力去探索新知識。
來源:四川新聞網-眉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