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農民工群體“富了一代,垮了下一代”
留守兒童亟待擺脫“三缺”困境
“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河北省張北縣一位“留守兒童”在作文中寫道,“上小學是奶奶撫養,上初中是姨家撫養,只有到銀行領取父母寄來的學費、生活費時,才能感到父母的存在。”
近年來,近千萬農村“留守兒童”普遍處于“三缺”狀態。
四大問題困擾“留守兒童”
目前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3億人,因為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進城農民工讓其子女留守農村。有關部門統計顯示,全國16歲以下“留守兒童”已有1000萬人。
在北京朝陽區打工的四川農民講述了一個悲劇故事。他說:“有個老鄉在北京西壩河賣菜,他的兩個孩子都留給爺爺、奶奶帶。兩個老人為兩個兒子帶了5個孩子,根本照看不過來。去年夏天,一個6歲的孫子跑到河邊玩水,掉到河里淹死了。奶奶覺得對不起兒孫,也跳河自殺了。”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留守兒童”課題組負責人呂紹青說,近年來,我們在北京、河北等地調查了150個“留守兒童”個案,發現這一群體普遍存在四大問題:一是日常生活質量下降,家務負擔加重;二是學業隱憂增多;三是性格孤僻、自閉、自卑者多,有的甚至違法犯罪;四是安全隱憂增加,傷亡事故時有發生。
“一個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這是國際基礎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有關專家大聲疾呼,決不能讓農民工群體出現“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現象。
觀點激蕩:農村2000萬留守兒童怎么辦?
“留守兒童”問題挑戰農村義務教育
河北省張北縣白廟灘小學教師蔡淑芳對記者說:因為父母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的宣泄方式呈兩極分化,有的孩子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律性強。但更多的孩子容易養成抽煙、喝酒、泡網吧等不良習氣,對農村義務教育提出了新挑戰。
一些農村學校反映,部分“留守兒童”完不成義務教育即輟學。農業部課題組在河北一所農村學校調研時發現,該校有243名學生參加初中畢業考試,其中參加升高中考試的為76人,只有4人被錄取,沒有一個是“留守兒童”。一些學校還反映,“留守兒童”中留級生比例不斷增加。
有關專家建議,農村學校應盡快作出適應性調整,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學生檔案;二是開設生活指導課,增加人格教育、性格教育內容;三是放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寄宿條件,使寄宿學校變成更多“留守兒童”暫時的“家”。
讓“三缺”孩子早日結束“留守”生活
農業部相關課題組認為,“留守兒童”問題表現在農村,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還在城市。呂紹青說,改善流動農民在城市的就業環境和生活環境,特別改善流動兒童在城市學校就學的社會政策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農業部課題組調查表明,許多城市學校在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落實過程中明顯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問題,一些公辦學校表面上門檻降低了,但暗中收取高額贊助費、借讀費仍是“公開的秘密”。
北京行知學校校長黃鶴等專家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當務之急是監督落實有關政策,同時改革與戶籍制度掛鉤的高考制度。長效措施則是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只有這樣,身陷“三缺”困境的孩子,才能早日結束遠離父母的“留守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