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鄭州街頭發(fā)生的“女兒扇媽媽兩巴掌”事件,在當?shù)匾恍W校引起震動,怎樣讓學生知道感恩?也引發(fā)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于是,4月5日,鄭州某小學在課堂上播放了“媽媽分娩錄像”,讓孩子們第一次感受母親生產的疼痛和辛苦。
我認為,學校的這種嘗試有其積極意義,就是我們要善于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艱辛,“分娩錄像”折射出的正是“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換位思考的要義。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靠一堂“分娩錄像”課,孩子仍然不可能理解“感恩”的全部含義。而結合中國目前中小學的性教育現(xiàn)狀,此舉是否妥當就更值得商榷了。
即便教育孩子感恩母親,用“分娩錄像”是有效的,此舉也不宜簡單復制。否則,如果遭遇孩子毆打父親或者老師,感恩教育又用什么絕招呢?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如果不擺脫“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怪圈,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
為什么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付出和辛勞?孩子怎么不知感恩?透視其中的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因素,不得不令人感到憂慮。
應該說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一直存在某種偏差。學校往往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考分上,而道德、倫理教育則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培養(yǎng)出的學生“品”、“學”并不兼優(yōu)就不足為奇了。
而很多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又常常急功近利,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要求。對于孩子在性格、行為上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采取容忍、遷就甚至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其結果可能就會事與愿違。
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網絡、電視、出版物)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日趨復雜。以最受兒童歡迎的動畫片為例,大多以暴力復仇為主題,鮮有“報恩”題材,孩子觀看時缺乏家長、老師的引導,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觸目驚心。“孫子要點爺爺?shù)难ǖ馈保拔沂菉W特曼,我要殺你”之類的報道就屢見不鮮。
所以,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要轉變觀念,不能急功近利;學校不能將感恩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貫穿始終,要融入到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整個社會也要營造一種重視情感回報的良好氛圍。
相關閱讀:
2007.3.27上午10時30分左右,鄭州市汝河小區(qū)巡防隊員巡邏至伏牛路世紀聯(lián)華時,發(fā)現(xiàn)超市前面的人行道上圍滿行人,走近一看,一名15歲左右的女孩正指著一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女子大聲罵著臟話。女孩個子不高,情緒激動,該名中年女子一直低著頭,滿臉通紅,不發(fā)一言。
巡防隊員正要上前詢問,女孩忽然跳起,一巴掌狠狠扇在中年女子臉上。該女子身子一歪,用手捂住臉,眼淚一串一串地掉了下來。巡防隊員急忙上前拉住女孩。>>>>>>閱讀全文
昨日上午,中原區(qū)秦嶺路小學要在多媒體教室里上一堂課,二年級3個班的同學整齊地坐著,教室大屏幕上顯示這堂課的主題是“感恩教育”。任課老師說:“今天我們要看一場分娩錄像,讓大家感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過程,感受媽媽的苦痛。”同時,學校還邀請了十幾位學生家長一起觀看。這也是市區(qū)中小學校首次把分娩全過程播放給學生看。>>>>>>閱讀全文
來源:溫州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