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臺詞是誰也別想上好學校。有關部門的小升初新政策主要是一連串的“不能”:不能跨區入學;不能更改電腦派位;不能舉辦重點班;不能舉行與入學掛鉤的考試;不能以各種競賽成績和考級證書作為錄取依據……其核心是,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憑戶口和房本而不管其它。其潛臺詞是:誰也別辦實驗班;誰也別想上好學校。
一切都是差別鬧的。不承認差別,就不是實事求是。除了學校間的差別,學生間也有差別。這是客觀存在的。學校想招好學生,學生想上好學校;所以才有了學生擇校、學校挑人,也就帶來了一些人心理上的不平衡。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公平。劃片分配入學,也公平不到哪里去,住在名校邊上的就占了便宜。電腦派位更是撞大運。要說副作用同樣可以出現。比如,人們會想方設法遷戶口;比如,有錢的主兒在名校邊上買住房。
考試還算是公平競爭。在目前階段,很難找到可以準確、科學、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或者自身條件的方法了。盡管考試也可以作弊,但相比較而言,還算是一種公平的競爭形式。如今規定:所有學校都不能自行組織考試或測試錄取學生,而用素質評價和成長手冊來取代,這在操作層面上也會有很多問題。比如,難以全面體現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人為因素太多——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不大欣賞,估計這學生的評價、手冊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做到客觀、公正的。
各種競賽和考級也不能全盤否定。據我所知,各種學科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都在舉行,而這些選手肯定應該從娃娃抓起,也需要一些中學加以培養。如果沒有孩子去鉆研那些恐怕也不是正常現象。
什么都可以實驗,為什么教學不能辦個班實驗實驗?對于實驗班、重點班一直褒貶不一。不問青紅皂白,一刀切也不是個好的辦法。還是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對于那些確有天賦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不也是因材施教嗎?即便學生本身沒有特別之處,如果老師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不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嗎?為什么一定都要“吃大鍋飯”呢?
靠行政手段來均衡“生源”,肯定不是長久之計。盡管是義務教育,也要講究個客觀規律。吸引人的最好辦法,就是辦好的學校。當然,學校都辦好了,也還是會有個差別的。所以,人們還是會有“擇校”的期待的。在制訂政策時,一定要科學論證,慎之又慎。尤其是涉及到孩子們的問題,更是馬虎不得。你訂的政策不合適了還可以改,但由此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無法彌補的。這樣的先例已經不少了。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