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對外宣布,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內地首例原發性免疫缺陷癥患者完全康復。
原發性免疫缺陷癥,與代謝異常、造血異常疾病一起占據了兒童先天性異常疾病患病率的前三位,而恰恰在一年內,兒中心在這三種疾病中都有了成功的嘗試。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陳靜教授說:“這說明我們與兒童健康‘第二殺手’——先天性異常疾病的戰爭開始了,現在看來,情況還不錯。”
根治“先天性異常”成為可能
2006年3月31日,17個月大的子淵通過骨髓移植救了孿生弟弟子博,后者所患的粘多糖累積癥,正是代謝異常疾病中的一種。最近進行的復診顯示,子博狀況良好。今年的3月28日,4歲的嗜灰男孩建文也完成了骨髓移植,他所患的造血異常疾病的一種——地中海貧血癥也有望治愈。昨天參加新聞通氣會的是22歲小吳,他在去年9月14日也接受了骨髓移植,如今已擺脫了原發性免疫缺陷癥的糾纏。
先天性異常疾病的治愈率有望得到提高。據醫學文獻報道,70%—80%的先天性異常疾病可以通過骨髓移植治愈,與血液腫瘤不同,此類疾病成功后不存在復發的隱患。目前,兒中心已經完成10多位先天性疾病孩子的骨髓移植。
基因測序功不可沒
幫助醫生們挑戰疾病的,正是神秘的基因檢測手段。小吳6歲起就已飽受疾病的折磨,經常發熱、腹瀉,每個月至少1—2次的上呼吸道感染,每年3—4次肺炎。“能發炎的地方,他都發過了。”吳媽媽說。但直到上海兒科醫學研究所兒科免疫學陳同辛教授前往香港進修,掌握了基因測序篩查疾病的技術,才為小吳的治療帶來重要的轉機。
陳同辛知道小吳患的是一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癥,但這種疾病有150多種,到底是哪一種,沒有方法可以知道。直到有了基因測序,陳同辛確定那是T淋巴細胞CD40配體分子的表達缺陷,換句話說,小吳體內專門負責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加工廠”“停工”了,沒有“戰士”為他清除體內的炎癥,抵抗外界的細菌感染。一旦感冒,小吳就會立即惡化為肺炎。
找到了病根,治療突然變得容易了——骨髓移植。將健康人的骨髓輸給小吳,自然就會在小吳的骨髓里撒下缺失的基因“種子”,幫助小吳抵抗外界侵襲。
把握治療的最佳時機
基因檢測手段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骨髓移植治療先天性疾病的可能越來越大。可相當一部分醫院的兒科醫生不太了解這種方法,初篩能力太弱,耽誤了疾病治療的最佳時間。“這種方法在國外已經使用了20年,我們現在的差距太大了。”一位專家感嘆道。
先天性異常疾病的隱蔽性都很強,最初發病的癥狀都是反復感冒、感染。“醫生們首先要知道有相當一部分先天性異常疾病是可以治療的,然后才能在就診患者中及時篩查出他們,”陳靜說,“當然,我們國家的基因鑒別手段也需要加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