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第六屆羊城“小市長”競選征文中,不少中小學生認為要限制外來人口流入廣州,甚至認為要定期遣返部分外來人口。“小主人翁”的排外意識引起了當地媒體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廣州日報》4月12日)
比如越秀區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征文中寫到,要控制外來人口數量,定期遣返一部分閑雜外來人口,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比如天河區的一名小學生認為,外來人口總體素質較差,難免不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若被五湖四海的朋友看到了勢必會對廣州留下極壞的印象,所以“在特定的時間如亞運會期間及前后兩個月采取限制出入或限時出入本市中心是最佳方式”。
孩子們的心靈本應是天真純凈的,而在廣州市一些中小學生的心里,卻早早埋下了偏見和歧視的種子;外來人口問題雖已超出了孩子們自主思考的范圍,但這些“小主人翁”正在養成的排外思維習慣,還是讓人對未來公平社會的構建產生了一絲擔憂。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偏見和怨恨,孩童的心理世界其實是成人世界的映射,孩子們的歧視觀念和排外意識不可能來自別處,而只能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
不可否認,我們這個社會還有著太多歧視農民工、排斥外來人口的制度和政策:戶籍制度的條塊分割、就業制度的內外有別、社會保障的城鄉二元、受教育權的東西差距等等。生活在這種氛圍中的孩子們,或優越感或自卑感幾乎與生俱來,并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強化。生活在大城市的“小主人翁”們一旦有了優越感,歧視的種子便會在內心里慢慢發芽,想擋都擋不住。
也不可否認,目前的學校教育,把精力用在了應付考試上,即便我們一直強調思想品德教育,但其內容大多局限于愛祖國、愛人民,而忽視了對孩子們平等觀念、權利觀念的啟蒙,忽視了對他們仁愛之心、慈善之心的呵護與澆灌。于是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很多成年人,說起國家、民族來頭頭是道、慷慨激昂,可是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卻缺少起碼的道德自覺,少有扶弱助貧的仁慈之舉,沒有尊重他人的自律意識。
更不可否認,一些學生家長,自身就缺乏平等觀念,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識,很多家長是打心眼里看不起農民工和外地人的,這種觀念難免流露于日常言行,浸透于子女教育。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跟民工子弟一起玩兒,有的家長一說起外地人就搖頭撇嘴,有的家長經常對賣菜的、擺攤的、上門通下水道的怒目相向。孩子們耳濡目染,怎么可能不歧視農民工、排斥外地人?
盡管只是廣州市少數“小主人翁”在征文中流露出的歧視觀念,但這種苗頭還是值得我們深思。平等相處而不歧視,和睦共處而不排外,這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我們不能讓歧視的“種子”代代相傳,否則,哪怕經濟再發達、物質再豐富,我們也會在精神上陷入貧困。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