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張家港:讓“流動的花朵”都能上好學
2007-04-19

張家港市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駯|學校的孩子們放學后乘坐校車回家。續梅 攝

    旭東學校是記者來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后看到的第一所學校。

    “你們老家都是哪兒的?”看到幾個孩子從漂亮的教學樓里跑出來,記者過去詢問。

    “我是從湖北羅田來的,爸爸在這里蓋大樓,媽媽在毛紡廠上班,原來我在老家和伯伯一起生活,可是我想爸爸媽媽,后來二年級的時候就來這里了!”一個名叫周倩的小姑娘一股腦把自己的那點“歷史”全說了出來?!拔铱上矚g現在的學校啦,還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可高興了!”

    像周倩這樣幸福的“流動兒童”目前在張家港已有近4萬名。為了讓這些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張家港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符合入學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接受義務教育。

  敞開大門,公辦學校成為吸納“主陣地”

    張家港,近年來在全國百強縣評選中一直位居前列。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需求不斷增長。2006年該市外來務工人員已近5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3;而在2006年秋季,在該市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達到了39647人,占全市學生總數的1/4,其中新增學生就有7565人,按照每校24個班的規模來算,需要新建7所學校!

    面對新形勢,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吸納為主”的原則,挖掘潛力,積極吸納。各鎮采取擴建、易地新建、合并等多種辦法,千方百計拓展公辦教育空間。2006年秋季,全市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共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28149人,占總吸納量的71%。

    南豐鎮永聯村號稱“華夏第一鋼村”,鋼廠的飛速發展引得不少外來務工人員落戶。永聯小學——這所公辦小學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任務。

    “前兩年,為了吸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學校超負荷運轉,班級容量達到了60人以上。去年,鎮政府和鋼廠一起投資1800萬元,易地建起了新學校,學校的規模擴大了。目前學校有43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生總數的43.5%。”校長陳超告訴記者。


    除了盡可能擴大永聯小學等學校的吸納率外,張家港還將楊東小學等4所公辦小學專門用來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楊東小學原是一所村級小學,目前學生全部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了盡快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鎮里將其作為省首批實驗小學——泗港小學的分校,進行聯動辦學。“我們主要是靠科研聯動,帶動楊東小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實施新課程以后,我們兩校一起搞教育教研活動,還實行了教師互派,把泗港優秀的教師流動到楊東,把楊東的年輕教師派到泗港,多種形式帶動了楊東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泗港小學原校長趙建華介紹說。

    2004年春季起,張家港還對符合出生地計劃生育等政策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免收借讀費;2006年秋季,對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一樣免收學雜費等費用,并對其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了補助。

    從硬件到軟件,補齊民辦學校的“短板”

    “我4年前來到這里做生意,第二年就想把孩子帶過來,但是一打聽,公辦學校沒名額了,我擔心民辦校的質量沒保證,沒敢把孩子接過來,第三年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把孩子送到了一所民辦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也就是旭東學校。”張家港一家公司的“老板”王大振告訴記者,“沒想到,孩子來了以后變化特別大,有禮貌了,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還被評為張家港市十佳優秀少先隊員?!?

    為了盡快實現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學上、上好學,張家港在盡可能擴大公辦學校吸納量的同時,以“加強管理、逐步規范”為原則,引導外來辦學者建起了11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共17個辦學點。

    辦學條件是制約辦學質量提高的首要問題,張家港先從標準建設抓起,補齊“短板”。2006年春季,啟動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明確要求用兩年時間讓所有學校達標,包括要有藝術教室、科學教室、圖書室、計算機房、田徑場、水沖式廁所等“六室”、“三房”、“兩場”、“一所”,對計算機網絡教室的配備也提出了生機比達到12∶1等具體要求。

    “我們學校已經達標了,而且是示范級的,為此市里獎勵了60萬元。”陽光學校校長鈕家偉告訴記者。原來,張家港對通過學校標準化建設評估驗收的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實行一次性獎勵,經費由市、鎮兩級財政負擔。目前,通過驗收的學校已經有7所,其余4所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標準化建設任務。

    硬件是基礎,軟件更關鍵,師資就是其中之一。張家港對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師資進行了“全面介入,立體幫扶”。

    所謂的“立體”具體表現為“一把關”、“二支教”、“三培訓”、“四一體”?!耙话殃P”,就是學校聘用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學歷和職稱,且必須由教育局把關?!岸Ы獭?,實施兩項支教制度:一是公辦學校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去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支教,支教教師要逐步達到民辦校教師數的25%至30%,每位教師要在支教學校呆兩年以上,其工資福利由原學校負責,市政府還給予一定的交通補貼;二是向所有民辦校下派支教業務校長?!叭嘤枴保ㄐiL上崗培訓、教師定期培訓、將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結對開展校本培訓。“四一體”,就是對民辦學校的師資進行一體規劃,對教師的業務進修、評先評優與公辦學校教師實行一體管理,對民辦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定、晉級實行代評代管,讓民辦學校教師參與市里組織的各項教育教學研討活動。

  管理一體化,民辦校與公辦校“無縫”對接

    記者在陽光學校采訪時,正好趕上學校放學,一個扎著兩個小辮子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過來,記者攔住她問:“放學了,怎么回家?”“我坐校車啊!你看我是坐西旸線校車的?!毙」媚铩办乓钡嘏e起了她的胸牌,仔細一看,是公交專線學生乘車證,上面寫著:班級,三年級(1)班;姓名,賀麗麗;此外還有家長電話等。

    統一管理學生接送專用車,是張家港為確保學生安全出臺的一項“大舉措”。從2006年春季開始,不分公辦、民辦學校,凡家校距離超過3公里的學生,上下學全部由專線公交車接送。為此,市里投資2500萬元,新添置了89輛大巴車,開通了210條專線,每輛大巴還安裝了GPS系統,限速40公里。此舉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像陽光學校這些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原來學校拿不出那么多錢來買校車,學生安全存在隱患,當校長的總是提心吊膽,如今家長、學校都放心了。

    為了加強管理,張家港不斷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管理體系,從市到鎮、校都形成了相應的管理網絡,同時還制定了不少“清規戒律”:

    對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實行為期一年的試辦期制度,期滿驗收合格的,才能頒發辦學許可證,并堅持每年進行年檢;要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必須按規定的施教區、規定的規模、規定的班容量進行招生;學生的學籍按規定統一編號,嚴格履行學籍審核制度;要求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學生入學年齡、教材使用、學制設定、學籍管理和作息時間,必須與公辦學校統一;每學年和公辦學校一樣要接受辦學水平綜合評估;要求必須嚴格執行收費項目和標準并進行定期審核……

    “鎮里每年都要和全鎮所有學校,包括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同樣檢查、同樣考核,鎮上組織的各類活動,也是所有學校都參加?!碧翗蜴偡止芙逃母辨傞L顧荷娣介紹說。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否同張家港的孩子們一樣享受優質教育,從小處講,關系到本市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從大處講,關系到江蘇乃至全國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辦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不僅是國家、法律賦予流入地政府的職責,更是教育服務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睆埣腋凼薪逃志珠L郭炳榮這樣對記者說。

  ■短評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凸顯。面對新的形勢,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堅持“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方針,充分挖掘公辦中小學潛力,敞開大門盡可能多地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同時,通過加大對民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管理和扶持,努力探索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不但讓每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學上,而且使他們能夠逐步融入當地社會,有了一種如家的歸屬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張家港的探索是有益的,對于推動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以及維護社會穩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作者 續梅)

 

來源:中國教育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