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視窗4月18日訊:天津流浪兒童保護教育中心嘗試開辟"責任家長"新模式,由一名教師擔任1-2名流浪兒童的家長,承擔起家長的責任。經過半年多的摸索和實踐,收到較好效果。
天津流浪兒童保護教育中心主任李桂榮認為,對于處境艱難、各項權益極易受到侵害的流浪兒童來說,種種原因讓他們過早地失去了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溫暖,如不盡快重建他們的人格和成長路徑,后果堪憂。
李桂榮說,傳統的流浪兒童保護教育模式往往采取集中化的生活管理和學習教育,工作人員每天需要管理數量較多的孩子,但容易忽視他們的個體要求和發展,忽略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使孩子們易產生抵觸情緒。而"責任家長"的創新模式,則避免了傳統模式的此類弊端。在家庭情境式的相處溝通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被弱化,真正轉變為家長與子女的親情關系。
女教師王彥說,她認領的小女孩叫許青,今年12歲。剛到兒保中心時,許青的戒備心理特別強,別人問啥問題都以"不知道"三個字回答。于是,王彥從感情上入手,除了保持和顏悅色的交流外,還從生活上關心許青。
王彥把小時候自己曾經穿過的衣服找來給許青穿,把自己曾經玩過的玩具送給她,并且手把手教許青編織、折紙等手工,還經常從家里帶好吃的食品給許青。王彥還按兒保中心對"責任家長"的要求細則,建立許青的成長日記,記錄下孩子的生活點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性。
真摯的關愛逐漸使女孩冰冷的心融化了,許青對這個像故去的媽媽一樣關懷自己的老師產生了依賴和信任。
李桂榮說,經過半年的嘗試,流浪兒童的參與意識得到體現,需求得到滿足,通過"責任家長"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循循善誘的教育啟發以及切實有效的心理疏導,流浪兒童敞開了心扉,學習能力、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進一步增強,大部分流浪兒童回歸親人懷抱。
據統計,自實行"責任家長"模式以來,共有37名流浪兒童回歸家庭,10名智障兒童的智能得到提高。天津流浪兒童保護教育中心探索了一條更易被流浪兒童接受的救助保護新方式。
李桂榮說,"責任家長"模式作為流浪兒童保護教育工作的一種探索和嘗試,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今后兒保中心將繼續對工作人員加強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同時建立"責任家長"監督機制,明確工作目的與責任,切實保證未成年人的各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王曄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