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
如今的中小學生,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出生的。這樣的一代人,他們有什么樣的心理特點,又容易產生什么樣的心理偏差?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海南中學心理老師唐彩霞、海南華僑中學心理老師劉蓮。 表現一: 很多孩子學習焦慮 從海南中學、海南華僑中學心理教師反饋的情況看,重點中學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焦慮,比普通中學更甚。 |
“每次考完,成績居中的想往上沖,成績不錯的想保住位置或考得更靠前一些,給自己定的目標越高,心理壓力就越大。”唐彩霞說。
表現二:承受挫折能力弱
“90后”的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
唐彩霞說,“90后”的孩子們,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采取過激的行為。比如和朋友或父母吵架后,有的學生會用小刀割傷自己。
關于“90后”心理承受力脆弱問題,劉蓮認為,這是因為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包辦的太多了,導致遭遇問題孩子總想讓別人替自己承擔責任。
表現三:嫉妒心比較強
一位男生把另一位男生打了,原因是“他走路那個樣子我看不慣,他干嘛那么‘拽’?”;幾位女生把一位女同學按倒在地一陣痛毆,原因也只是那女生穿著打扮比她們前衛、比她們好看。
唐彩霞說,有些學生嫉妒心比較強,看不慣別人比他(她)強,我沒有的別人不能有,不允許別人比我“拽”,否則他們就會搞些小動作,甚至會想方設法讓你“拽不起來”。
表現四:有強烈的反叛意識
“學校和家長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告訴他不能干什么,他偏干什么。”唐彩霞說,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反叛意識,挑戰權威,比如說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樣的學生也有一部分。
劉蓮說,許多“90后”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于反抗,對父輩、學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語言的創新性更強。這是這一代人的顯著特點,但是有些時候他們的反叛意識也會出現偏差。
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說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包括平時比較老實的學生)便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心中的情緒。
表現五:極力表現與眾不同
唐彩霞認為,一部分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
比如說,上課調皮搗蛋、起哄,穿奇裝異服,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老師和同學關注,尋求心理平衡。
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經有部分男生戴著耳環、打著耳釘、染了發,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歡的日韓明星的穿著打扮。
表現六:對網絡十分依賴
青少年上網現象被稱為“網絡海洛因”,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
唐彩霞說,迷戀網絡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咨詢的,他們往往都知道迷戀網絡的害處,又無法控制自己,老想往外面跑。
兩位老師認為,學生出現的這些心理偏差,如果不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及時干預和矯正,一開始是心理偏差,慢慢發展可能會演變為心理障礙和人格障礙,對學生的成長將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