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一個特別之年。這是中國“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而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中國公民中的第一批,簡稱“90后”,要滿16周歲了。他們將成為中國的主人翁。法律規定:我國最低就業年齡為16周歲。
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關于90后的一些故事,也許已有人聽說過了,也許有人還根本沒有注意到。但不管怎樣,他們要在這個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開始宣告他們這一代人特有的生存方式。
代表人物
子尤:癌癥擋不住我發言
吳子尤,1990年4月10日出生。
2004年的2月,子尤曾對媽媽說,他希望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但沒想到一個月以后,一個腫瘤就逼著他提前去實現這個心愿。子尤患的是“非精原性生殖原細胞瘤”。當很多人都為他惋惜甚至傷心時,子尤卻開始了另一種人生。
2005年7月,子尤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誰的青春有我狂》。他在書的前言里寫下“狂言”:“20世紀出生的天才作家里,女的只有一個,張愛玲,男的就是我,子尤。”
再后來,李敖9月來訪,特意探視了這個給他寫去長信說“欣賞但不崇拜”他的90后孩子。子尤并不認同媒體“李敖探望病童”的說法,“我和李敖不是探望與被探望的關系。我和他是強者對強者、高山對高山。”子尤的行為惹來了一些人的反感:“這孩子,實在是太狂妄了。”
對此,子尤特別委屈。而子尤的媽媽柳紅則認為他“心性很平和,很善良”。
“一次大手術,兩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療,五次轉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個月頭頂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子尤就是這樣用調侃的語氣概括自己生病的經歷。
在子尤的書里,有隨筆,有詩歌,有影評,有劇本,有班級里的小笑話,也有面對生命盡頭的大思考,字里行間透露出純真和清澈。難得的是,它們完全是屬于子尤自己的文字——說不上多么成熟或優秀,卻是少年心靈的真實表露,沒有刻意的模仿、矯飾、拔高或假裝。
子尤說:“我現在就是全情投入。時間很寶貴,我過得也很充實。”
近看90后
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2005年12月的一個傍晚,上海55歲的中學教師肖淑華在辦公室里收拾自己的東西。這是她34年教師生涯的最后一天。一個月前,她婉拒了校領導的挽留和返聘,決定退休。她的班級有54人,他們都是出生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孩子。他們是肖老師教的最后一屆學生,也是讓肖老師下定決心退休的一屆學生。
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
談起這些學生,肖老師先夸贊了一番他們的優點。“這些孩子,普遍都很聰明。他們頭腦中的很多知識都是很超前的,有時候他們甚至可以很冷靜地指出我們的一些教學失誤。尤其是在英語和計算機兩門課程方面,在我做過班主任的十幾屆初中生中,他們是最出色的。很多孩子都有一技之長,彈鋼琴、拉小提琴、畫畫的有不少,而且,小小年紀就能考到不錯的級別。”
肖老師說,就在不久前,這個班級接受過一個大學心理系的調查測試,有一項數據顯示,這些孩子的平均智商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他們分別在三年前和五年前抽樣調查的同齡層班級。再就是這些十來歲孩子對與性有關的知識幾乎沒有什么害羞的態度。在青春期生理課上,他們已不像五六年前同齡學生那樣好奇得要命,有些老師不好意思講不出口的,他們會毫不顧忌地把這些名詞大聲念出來。
古怪愛好:成年人很難理解
談到這些孩子的缺點,肖淑華地笑了笑,“他們身上有所有獨生子女通常的特點,自信又比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90年代出生的孩子不光發育得更早,知道得更多,最明顯的是越來越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
肖老師從整理的東西中,陸續找出了一個GBA(一種游戲掌機),一個PSP(一種游戲掌機),幾個肯德基套餐奉送的玩具,還有十多本書,兩本郭敬明的,五六本是不同品種的漫畫書,剩下一些是言情小說。“這些都是從學生那里沒收來的。”年過半百的肖老師,像大多數成年人一樣很難真正理解這些孩子的古怪愛好。
“平時學習就不運動,玩的時候又老是喜歡打游戲,長時間坐著也不運動,身體怎么能強壯起來?教我們班級體育的葉老師也是老教師了,他常常跟我抱怨現在小孩的體質真的是很差,不僅容易生病,而且一些男孩子看似發育得高高大大的,手上根本沒什么力氣。什么長跑啊,扔鉛球啊,跳遠啊,一年比一年差。”
內心世界:從童年就開始變“老”?
“他們確實沒有了像韓寒他們特別叛逆和灰色的一面,好像變成了一種集體的冷眼旁觀,只是作為第三者的身份在那兒看,然后作出評判,是一種好像歷經滄桑,把很多事看穿了的態度。”作家趙長天說。而讓趙長天更感到這群孩子“蒼老”的是他們幾乎整齊劃一的“理想”。“現在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在童年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理想的,比如看了一個關于地質隊員的電影,就會說我要做地質隊員。但現在許多90年代后的孩子就不會了。他們中的不少人就是按照名和利來判斷,哪個可以讓我以后生活得更好,我就選擇哪個。這不是理想了,多賺點錢怎么能說是理想。”
學習興趣:喜歡學“三個代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2003年曾對90年代出生的孩子進行過一次調查。“其中有一些數據顯示,這代孩子在學習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這個領域,很積極。他們喜歡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這一代孩子似乎在這些方面的領悟非常快。他們也很關心社會的發展。他們在信仰鄧小平的思想方面,做得似乎比我們老一代的一些人還好。”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軒感嘆地說。這個調查結果在一定層面上證實了這些尚且年幼的孩子相當了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是什么。
未來發展:這些孩子怎樣改變中國?
不再普遍相信有時空超人會來拯救世界,不再普遍把科學家當作理想職業的這一代孩子,長大后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呢?楊雄教授看來,只要較早地關注90后身上的弱點和缺點,特別是作為成年人,以身作則,擔負起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們,他們會隨著社會進步向前發展,成為比較全面發展的一代。下一代人會通過他們的智慧,解決上一代人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也會有更多的游戲規則,找到更新的契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社會化,擔當整個社會的責任。所以,我樂觀地相信這一代人是全新的一代,更自信和更健康的一代,會是在中國民族責任的提升和國力的提高、創造美好的未來的過程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一代人。
本組稿件綜合《瞭望東方周刊》等
肥胖發生率出現了只升不降的趨勢
專家解讀
“90后”的基本特點
楊雄教授是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他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注中國青少年成長與社會環境變化之間的互動影響。楊教授在接受采訪時的第一句話是:“雖然都是獨生子女,但90后一代和70后、80后相比,變化真是非常非常大了。”楊雄說,最根本的影響,是來自與這些孩子一起成長起來的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新型中國社會。
楊教授在對這批90后孩子的研究分析中,歸納出了幾個特點:
市場消費觀念更強烈,但名利作用多少被過分強化。“他們幾乎是靠吃超市的東西、吃洋產品長大的一代,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背后支持消費的能力也更強。在這個基礎上,錢和獲得錢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過分強化。我們曾經做過中法兒童比照調查,問他們將來想成為什么人,法國兒童說要做搖滾樂手,做帆板運動員;而許多中國孩子說要做老板,做企業家,做領袖,要有汽車、洋房。某種流行意識從父母、學校、社會那里潛進他們內心了。”
更加張揚自我個性,但相對比較缺乏團隊忠誠感。“他們的父母沒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包袱,教育孩子時會要求他們更獨立、更自信。但90后相對缺乏一種對團隊組織的忠誠感,而是以個人和個性作為追求和崇尚的目標。
網絡時代的廣闊視野,信息和知識豐富,但內心有時較為空虛。“他們從懂事開始,就與網絡遭遇并一起在長。無論是手機、寬帶,還是MP3、MP4等,他們對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和親和力遠遠超過上幾代人。他們視野更開闊,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心智發展超前,知識面、早熟度也遠遠超過父母輩。當然,這容易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似乎是知曉,一切的同時產生一種空虛感。他們中一些人的虛擬溝通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溝通能力。這種虛擬人格對他們的社會化影響相當大。”
不會盲目反叛,價值觀更現實。“由于父母給他們的東西滿足度比較高,他們沒有理由反叛,他們不需要反叛就可獲得很多。但這不代表他們完全聽命于父母。他們的審美趣味也更中性化,生活方式更模糊,道德界限也越來越不明晰。或明白一點說,他們中的一些人除了關心自己怎么舒服地生存下去,熟練掌握社會游戲規則外,其他問題是沒有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的。”
■相關鏈接 ————————
“老三屆”
說起“老三屆”,年輕人也許不知道,但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稱謂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老三屆”是指1966年“文革”爆發時在校的三屆高中學生和三屆初中學生。其中年齡最大的是66屆的高三畢業生,俗稱“老高三”。如果“文革”晚三個月開始,“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將會跨入大學的大門。十年光陰,人生的道路由此轉向。“老三屆”中年紀最小的是68屆初中畢業生。他們于1965年跨入中學校門,1966年6月停課時年僅14歲,尚未讀完初中一年級的全部課程。“文革”中,他們在荒廢了兩年的學業之后,也頭戴“知識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車。
“老三屆”中的一部分人受到了不完整的教育,而上山下鄉后長時間飄搖無著的生活和七八年后輾轉回城后為生計的奔波,使許多人早已疏離了學業。他們中有一部分幸運兒在恢復高考后走進了大學校門,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只能在艱難中奮發努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如今“老三屆”中大的已年近6旬,小的也有五十一二。他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是單位的領導和骨干。
“70年代生人”
同60年代人相比,他們顯得朝氣蓬勃,同80年代人相比,他們又不是新新人類。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期的人略帶憂郁,后半期的人敢想敢做。
1970年~1976年出生的青年,在吃奶學說話時逃過災難深重的“文革”,在戴上紅領巾時遇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他們一般經歷得比較多,總會略帶憂郁,為的就是展示豐富的閱歷。他們欲望比較多,很多時候很容易迷失自我。他們喜歡懷舊,對舊的事物有種無法解釋的情結,喜歡羅大佑音樂教父,一個在他們青年時期陪伴他們成長的歌手,陪伴他們憂傷的男人。1977年~1979年出生的青年,一出生就沐浴在思想大解放和社會大破大立的進程中,自由和個性得到發揮,做事思維活躍,敢想敢做。當然,他們目前年紀還比較小,經歷也少,一直希望像70年代初的男人一樣,有豐富的閱歷,成熟的談吐,一定的社會地位,又希望像“80后”那樣,敢作敢為,勇于追求新事物。
一出生就和改革聯系在一起,也給70年代生的人帶來一些煩惱,尤以70年代末出生的人為甚,他們或許至今也弄不明白,為什么剛到他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國家就不包分配,本科文憑都不值錢了?為什么千辛萬苦進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正趕上人家下崗?為什么剛參加工作,國家就全國取消了福利分房?
“80后”
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人開始走上社會舞臺,他們的群體特征與60年代、70年代生的人迥乎不同。不少社會學者認為,“80后”正處于中國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轉型期,他們身上存在過于自我、奢侈等缺點,但他們富有創新精神。
自信是眾多“80后”初入職場的鮮明特點,正因此,向來自視不凡的“中心感”,導致他們缺乏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人際關系應對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對薄弱。這一代人普遍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進入社會后,他們臉龐看似成熟、內心和行為能力卻仍未“斷乳”,依然離不開父母的呵護。由于在大學養成了花錢無度的消費習慣,許多“80后”工作后雖拿薪水,卻時常入不敷出。許多“80后”的婚姻生活益發顯現其依賴性,不但新婚家當需父母出資,這些獨生子女還多數“家務低能”。而有些小夫妻鬧矛盾,其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互相埋怨對方不曉得照顧人。
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80后”更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正因如此,中國才出現了一批非常年輕的成功人士,財富、知識、社會地位和年齡成正比的定論也被打破。
來源:新文化網-新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