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北京郊區(qū)昌平縣的高崖口中心小學。這個教室里所有的裝飾就是一面紅旗和一塊黑板。學生們穿著厚厚的風雪大衣,戴著五顏六色的圍巾。他們兩三個人一組,搶著回答老師提出的一系列語法問題。
如果一個美國老師走進這個教室,可能會為這里物質(zhì)的匱乏而感到驚詫,但一定會認出27歲的蔡老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雖然她所在的學校表面上看起來跟舊時沒什么不同,但她所用的教學方法卻是美國式的。從這方面說,她已站在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蔡老師說:“在我們那個時代,老師教什么我們就學什么。現(xiàn)在好多了。”作為一名老師,她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己找出問題。
就教育而言,中國和美國在很多方面截然相反。中國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注重有條理、紀律嚴明的學習。而美國的教育高度分散,重視批判性思維,并且以學生為主體。
近年來,美中兩國在教育方面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美國的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思考,為什么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數(shù)學很好?而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則在想,為什么美國有那么多天才創(chuàng)新者?他們認識到,美國的教育在造就發(fā)明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等方面無可匹敵。
“這兩種教育體制不能完全融合。”中國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滿生說,“但它們之間能彼此加深理解、互相學習。”
最近幾年,成千上萬的美國教育工作者到中國訪問,他們與中國分管教育的官員座談,并穿梭于各間學校參觀。通過這些交流,美國的一些學校在教育方法上起了一些變化。相關人員也達成了基本共識:教育需要更多的改革,特別是在數(shù)學的教學上。
美國斯坦福大學數(shù)學榮譽教授詹姆斯·米爾格拉姆說,造成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在數(shù)學教學理念上的差異,中國認為學生只需學很基礎的少部分內(nèi)容就行了,但必須要學得非常好。
周副主任在一次訪談中說:“中國想要成為21世紀的創(chuàng)新大國,必須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
中國正著手對教育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比如改善鄉(xiāng)村學校的設施,擴大大學體制的規(guī)模,以及把創(chuàng)新和批判性思維帶入課堂。教育部還進行了課程改革,并培訓更多以互動方式來授課的老師。就像高崖口中心小學那樣,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學習。
該校副校長、31歲的張樹紅表示,他們在2004年就采用了新課本和新課程,并且吸收了很多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輕教師。他說,新方法“鼓勵學生開放思考……以前,我們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現(xiàn)在,他們記得少,想得多”。(美國《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