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貨市場里嬉戲的孩子。 (楊曉軒 唐光峰 屠春 攝)
他們是跟隨其后的小鳥,在喧囂的市場里,一天天長大。
在杭州743家市場中,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學齡前的孩童們,不得不陪著忙碌打拼的父母。嬰兒的時候,他們在貨架上酣睡;到了入幼兒園的年齡,還在市場里穿梭嬉戲。
父母期望孩子能扎根杭州,未來成為能立足城市的“新杭州人”,但眼下生活的種種艱辛,使他們沒有太多時間顧及孩子。他們有太多的無奈。
這些天,記者走訪了杭州多家市場。當我們把鏡頭對準他們和他們的孩子時,那一張張臉,平靜、漠然、焦慮、迷茫、渴望……
香菱:在市場里成長
杭州三里亭蔬菜批發市場,運蔬菜的三輪車、小貨車穿梭其間,卸貨的、稱重的、討價還價的,一派熱鬧景象。在批發蘿卜的攤位前,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東跑跑西竄竄,大概兩歲模樣。
她專注地看著我手里的燒餅。我把燒餅遞給她,她想也沒想,接過去就香甜地吃起來。
蘿卜攤位的老板娘正忙著做生意。一番討價還價后,一編織袋白蘿卜以5元價成交。老板娘這才顧得上跟我說話。她姓張,和丈夫都是山東的,在杭州批發蔬菜3年多了。小女孩是她的女兒,叫香菱,是在老家生的,生了就帶過來,一直跟在身邊。
正說著,一輛運蔬菜的大卡車開了過來,大卡車摁響喇叭示意路上的人走開。小張趕緊過去拉女兒:“車來啦,別亂跑!”
“生意是很忙,不過批發其實賺不了多少錢。”小張說,進貨出貨基本上都在凌晨進行,有時凌晨丈夫一個人忙不過來,她就抱著孩子來幫忙。“這孩子就是在市場里長起來的。”
她一邊說著,一邊匆匆瞥一眼孩子。小香菱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小張扯著嗓門大喊了兩聲,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嫂拉著香菱回來了:“你看看,又跑到我那兒去了。”小張笑笑,把香菱抱起來。“她老是這樣東跑西跑地玩,再過一年,上了幼兒園就好了。”
三里亭市場管理處負責人告訴我,市場內每年發生好幾起孩子走失的事情,都是大人忙著做生意,小孩子亂走。
喻琪:我想呆在杭州
位于紹興路的杭州舊貨市場,生意清淡。許多店店門緊閉,一些舊家具擺在馬路邊賣。賣家閑得無事,圍坐在一張舊桌邊打起了撲克。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獨自半躺在一張售賣的舊床上,腳蹬著一只礦泉水瓶,無聊地玩著。
小男孩叫喻琪,來自河南信陽,父母一直在舊貨市場做生意,孩子的爺爺奶奶70多歲了,沒精力照看,父母只好把喻琪帶到杭州。
父母在發愁,愁著舊貨市場要搬了,不知道以后還要不要繼續做這個營生。
父母更為孩子發愁。喻琪已經6周歲了,下半年就該上小學。可是去哪所小學,怎么才能上學,都不知道。媽媽說:“民工子弟小學?聽說不好進啊。你說,孩子眼看就要上學了,一點著落都沒,怎么不著急嘛?”
孩子畢竟童真,沒有父母的心事重重。他喜歡杭州的美麗和繁華,想念家鄉的親人和鄉味。
我問低頭玩著舊櫥柜上鑰匙的小喻琪:“喜不喜歡杭州?”
“喜歡。我想呆在杭州。”
“那你想不想家里的爺爺奶奶?”
“想啊。五一放假,我要回家去看奶奶了。”
大概很少拍照,當攝影記者給他拍照時,小喻琪高興地擺著各種動作,拍完了還跑過來看看拍得怎樣。
離開時,看著無憂無慮的喻琪,我耳邊回響著喻琪爸爸的話:“實在不行,我們就回河南了。”
記者手記:誰能讀懂他們眼中的孤獨
第一次在市場里看到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心里突然就一酸。那時我剛剛做了母親。
當我們不僅留意,而且認真地開始做這個專題的時候,我的辛酸變成了震動。
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杭州地區目前有各類市場743家,其中農貿市場334家,綜合類如小商品市場89家。其他還有專業、綜合材料市場等。而這些市場里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因為成本較低,年輕的外來夫妻打工者居多。這些小夫妻店或攤位,除了部分把孩子留在老家成為“留守兒童”,還有的就成了市場里的“流動兒童”。特別是像農貿市場、社區小店、郊區的副食品市場、蔬菜批發市場、二手貨市場等成本比較低的經營戶,孩子帶在身邊的情況極為普遍。這些孩子三歲以前多選擇留在身邊。還有相當部分孩子到了入幼兒園的年齡卻仍然沒有入園。
年輕的父母,為了生計,為了擺脫貧窮,也許也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起早貪黑。我能感受到,他們在努力做一個新杭州人,他們也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雖然,對身旁的孩子,他們不得不選擇暫時遺忘。
年幼的孩子,雖然不用與父母分離,但他們始終生活在城市邊緣,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成長,對故鄉的記憶慢慢褪去,而對生活其中的城市,靠近的同時又顯得疏離。或許,他們只是過客。
然而眼下,孩子們依然天真不知愁滋味。只是,當他們玩累了,蜷縮在市場里的椅子上時,安靜得讓人覺得落寞。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