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五一前,市婦聯對本市9到12歲少年兒童發出了8100份快樂指數問卷,統計涉及城區、近郊的孩子,還包括部分外地在京借讀生和打工子弟。統計顯示:超過八成的孩子對自己的快樂指數打了70分以上的高分。但記者翻閱答卷時發現,75%的孩子“愿意寫家庭作業”,64%的孩子對每天早起上學感到“很快樂”。教育專家指出,這樣“好學生、乖孩子”式的答案容易使成人忽視兒童正常的心理需求。
記者在問卷中看到,在“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的回答中,排名第一的答案是“父母快樂”,有37%的孩子把這看做最快樂的事。排名第二的是“我看到的都是很美好的東西”。而為“玩的時間再多一些,學習的時間再少一些”感到最快樂的孩子,只有13%。
只有7%的孩子承認:好朋友得到表揚時,自己會“嫉妒”,而30%的孩子表示自己“很高興,覺得就像自己得到了表揚一樣”。回答“你的父母拿你身邊同學的優點和你作比較的時候,你會怎么想?”這個問題時,37%的孩子選擇了“很高興,覺得他們是在幫助我進步”。
看到這些“乖孩子”的答卷,五年級學生的母親姚女士說:“75%的孩子‘愿意寫作業’,只有12%的孩子認為作業‘影響了玩的時間’。要么孩子們沒有說實話,要么他們愛玩的天性已經被扭曲了。”這位母親看到近4成的孩子把“父母高興”看做自己最大的“快樂”時,感到悲哀:“如果孩子們對自己的切身感受都麻木了,我覺得咱們的教育很失敗。”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的專家指出,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下,孩子們已經認同了“好學生、乖孩子”的心理定位,他們已經不習慣于坦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尤其在與成人的接觸過程中,他們更愿意按照成人設計的既定思維展示自己,以求獲得老師、家長的贊許。而像不專心、貪玩、自滿、嫉妒這樣符合天性的內心想法,孩子則羞于啟齒,害怕說出來會遭到批評甚至嘲笑。但事實上,不能正視,也就無法排解。如果孩子們不能正常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些問題會始終徘徊在他們的內心,無法得到積極有效的引導。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