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流浪的花朵”在城市綻放
2007-05-01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似乎打小就注定了和父母一起漂泊,在大人的發財夢里尋找自己的求學路。濟南市教育局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6年12月6日,濟南市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學生已達29885名。其中,22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接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457名。

  與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催開了朵朵“流浪的花朵”。美麗的城市讓單純的孩子暫時忘卻了家鄉,他們在陌生的城市里一天天成長。如何讓他們享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卻也讓我們心憂。

民工子弟很少挑食,瞧,午飯他們吃得多香啊。

  校園里,沒有城市孩子與外來孩子的差異

  3月6日,濟南市各小學新學期開學第二天。上午11:00許,歷城區小辛小學一年級一班教室里,數學老師朱德峰正在帶領孩子們上自習課。八九歲的小學生,盡管是在課堂上,仍然擺脫不了頑皮的孩子習性。同桌和同桌之間,前后左右的臨桌之間,孩子們一個個交頭接耳,唧唧喳喳的聲音在教室里響個不停。

  “這個班里一共有31名學生,其中只有6名是當地的,其余全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崔校長介紹,該校去年剛剛被吸納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眼下全校8個班級、200多名學生中,約有70%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小辛小學眼下的校區,去年9月份剛剛啟用。嶄新的四層樓房,寬敞的校園和田徑場,設施十分良好。“我們學校的設施可以說相當好,雖說孩子們來自天南海北,但乍一看上去,很難分辨出誰是外地的、誰是本地的。”崔校長說。

  然而,一旦放了學,差距就看出來了。

  6日11:30許,小辛小學中午放學的時間。跟其他學校一樣,門口早早就圍滿了前來接孩子的家長或老人。城里的孩子一個個在長輩面前,歡呼雀躍地往家跑。還有一些孩子則爭先恐后地跑向活動室——學校的“小飯桌”,一個個手拿一元錢兩元錢,排隊買飯。

  “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父母掙錢不見得有多少,可時間安排得緊張,中午只能給孩子錢,讓他們自己在學校里吃午飯了。”崔校長邊說邊指著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告訴記者,比如她,下午放學后每天都要在學校傳達室里等媽媽來接。

  “我媽媽在山師那里上班,早晨送我來學校,一直到下午4:00多才來接我。每天,我在傳達室里寫完作業,媽媽就來了……”這個名叫寧丹琪的8歲小女孩一板一眼地告訴記者。

  習慣了四海為家,8歲女孩不知家鄉在哪兒

  像小辛小學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定點學校,濟南市眼下共有22所。根據濟南市教育局2006年12月份完成的統計顯示:這些學校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所占全校學生的比例,最高的達到79.4%,最低的為2.7%。但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同化,多數很快就融入到了學校、班級大家庭之中,來自不同地方的孩子們之間并沒有什么隔閡。

 

  “差不多吧,城市嘛,都是高樓大廈的;在班里,(大家)都是好朋友……”去年下半年剛剛跟隨父母從內蒙古來到濟南的六年級小學生李靜,跟記者聊起這里和老家的區別時一臉淡然。老師說,半年來,她已和同學們很融洽地玩成一片。


  這樣的聲音,記者在營盤街小學、清河實驗小學等定點學校,一次次聽學生、老師說起,并在孩子們嬉戲打鬧的情形里感同身受。老師們介紹,要想知道孩子們來自哪里,最直接的方式就讓孩子挨個說一下。小辛小學一年級一班的孩子們一聽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孩子呼啦啦一下子都舉著手站了起來:“我家就在這里,就住在××、××……”急得老師趕緊一個個糾正,你家不是××、××……嘛。孩子們這才仿佛很不甘心情愿地,慢騰騰坐下。


  甚至有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家究竟在哪里,8歲的寧丹琪就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你家在哪里?”


  “東北!”

 

  “東北的什么地方?”


  “就是東北……”小丹琪的眼睛一下子暗淡下來。


  她在很小的時候隨父母來到濟南,其間只在6歲時回過一次老家。或許,在她幼小的記憶里,仿佛這里才是她的家。至于東北或者是東北三省中的某一個具體的地方,倒成了異鄉。

一年級的孩子玩心未退。

  學生每學期都在流動,老師最擔心孩子“心窄”

  學生的流動性強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里的一大特點。

  “寒假還好些,本學期只有一個學生回家了,不在這里上了。”清河實驗小學五年級一班班主任趙玉霞老師告訴記者,她從一年級帶這個班到現在,“班里54個學生,差不多已換了一大半”。眼下,趙老師的班級里有40多個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也是該校剛剛被劃為定點學校的第三年,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轉入班級。“2003年、2004年那兩年,差不多每個假期都得流動十多個學生。”校長宿樸厚介紹,最多的一個暑假,全校流動的學生超過100人。而眼下,全校學生才700多人。

  剛剛離開學校跟隨母親回老家的這個學生叫劉萍,來自省內農村。雖然五年來,趙老師已經習慣了學生來了又去,但她眼下還是有點牽掛這個孩子。

  2005年秋,劉萍三年級下學期從老家轉學來到清河實驗小學。“她吧,比班里其他同學都大一歲多,比較敏感。有一次,因為我的一句話,她在周記里說:趙老師,你看不起我……我解釋了好半天,她才解開心結。”趙玉霞老師對那件小事記憶猶新。

  當時,班里有些學生報名統一購買一種電子筆,輔助英語學習。劉萍就問老師電子筆是什么東西。老師考慮到她家只有父親在家具市場給人送貨掙錢,而電子筆要好幾百塊錢,就告訴她:這個東西也沒什么用,只要你刻苦學習就行。沒想到,就是這一句話,讓劉萍感到傷了自尊。

  這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狀況的一個縮影。老師分析,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父母多是在街頭擺小攤或給人打工,家境都不是很好;孩子又很容易跟別的同學尤其是家境相對較好的城市家庭的孩子進行比較,所以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這一點最關鍵啊,我們平時教學也都特別注意這個。都是成長中的孩子,萬一出點事可咋辦?”一位老師坦言。

  出了校園,外來孩子急需另一個“校園”

  “這些打工族的家庭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父母從事比較好的工作,家庭條件優越,但這樣的家庭占極小的比例;另外的大部分也就是基本能維持溫飽,如果一遇到大病大災就很難維系。”清河實驗小學校長宿樸厚介紹,孩子入學時,校方都對學生的家庭情況等作過登記。學校周圍家具城比較集中,該校一些學生的家長自己經營生意,收入不錯;更多的是在附近打工或者賣菜、賣煎餅果子、擺地攤等。但不管是哪一類型,不是忙于生意就是忙于生計,孩子放學回家后基本處于“放羊”狀態,教育的壓力基本上都壓給了校方。

  “這么說吧,這些孩子的衛生習慣大都比較差……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手心手背真是兩個顏色。”宿樸厚校長介紹,幫助改正衛生習慣幾乎成為校方接收孩子入學后的首要任務。

  “很多孩子,在進城之前連幼兒園都沒上過。城市孩子在幼兒園完成的課程,這些打工族的孩子卻要在小學一年級來補。”營盤街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卓老師介紹,有一次,班里組織學生看圖說話,拿了一張拔河的照片,城市里的孩子一眼就知道是拔河,可有農村的孩子卻說這是“拔繩”,就是不知道叫拔河。還有一次,一起看臺燈的圖片,農村的孩子僅僅知道是燈,可是什么燈呢,卻說不出來。

  趙玉霞老師對此也是身有感觸。她班上有個孩子,老家在菏澤市巨野縣,父母在濟南收廢品。父親習慣酗酒,母親殘疾。這個孩子性格非常沖動,一年級剛入校時動輒打人。

  “從小沒受約束,也沒上過幼兒園,簡直就跟個‘小野孩’差不多。”趙老師十分擔心他,多次家訪,卻了解到他父親一喝酒就打他,根本沒有合理的教育。同時,這個孩子經常完不成家庭作業,每次一問,答案如出一轍:“爸爸喝了酒,又打我,我不敢在家里呆……”

  “現在有事我都是找他姐姐,但找了也不管用。”據介紹,這個孩子的姐姐上到初二就輟學了,現在跟著父母一起收破爛兒。而讓趙老師欣慰的是,孩子的脾氣已有所收斂。“有一次,他和幾個女生鬧矛盾,我去勸時,他一邊委屈地掉淚,一邊說:‘要不是趙老師說我,依我的脾氣,非揍你們不可……’總算是有了一些自制力。”

  “可以說,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空缺。教育部門設立了定點學校,為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提供了平臺,但教育遠不是學校一方可以完善的。”采訪中,有老師感嘆: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受教育問題,真正的關鍵在于如何解決家長的思想觀念問題。而這,已不僅僅是個簡單的教育問題,理應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

來源:山東大眾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