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課程表變了 家長課程表也變了
本學期開學前,重慶市教委發布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規定小學生上課時間不早于8時半,中學不早于8時;小學一、二年級不許留書面的課外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的課外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中學控制在1.5小時之內。如果出現教師拖堂、擅自設立“午自習”、作業量超時,學校相關負責人將受到嚴肅處理。
《通知》共作出了9項明確規定,包括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學習的時間,取消平時考試和期中考試的要求,等等。《通知》出臺后受到廣泛關注,媒體將其譽為“減負令”。但記者跟蹤采訪時卻發現,很多中小學生并沒有因此而輕松起來。
3月16日下午4點半,下課鈴聲響后,小學一年級學生劉雨沖出重慶東林礦子弟校,開心地對等在校門口的爸爸說:“這幾天我們都沒有作業,以后我就不背書包了喲?”“最高興的是只做一個多小時的家庭作業。”初中二年級的袁同學說,以前做作業一般要花兩三個小時,這個學期作業確實要少多了。”
學校布置的作業少了,但許多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卻不減反增。念小學四年級的蘇杭有一張這樣的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早上7:15起床,7:30吃早餐,8:15到校,8:30上第一節課,12:00下課;中午,午餐后沒有午休,爺爺要抓緊時間輔導上午學習的新課程;下午2:30上課,4:30放學,回家后要做1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晚上,爺爺輔導至10:00睡覺。周末兩天,上午是作文班,下午是國畫班,空余時間還要學溜冰和電腦等。
“學校的作業少了以后,爺爺怕我的成績下降,自己又布置了很多作業,我做作業的時間比以前更長了。”蘇杭說。
重慶媒體報道說,“減負令”下達后,重慶一些書店的課外輔導書不降反升,很多學生家長都是“批量采購”。
家長:孩子“取勝”是關鍵 教委:孩子“陽光”最重要
“你減別人不減,你不學習別人在學習!”蘇杭的爸爸承認,看到孩子很累,做家長的也心疼,但總不能最后弄成別人的孩子在學習,自己的孩子在“減負”呀!
有意思的是,一些同時身為學生家長的教師也對“減負令”心存疑慮。在重慶市區某中學任教的劉老師說,放學時間提前后,許多學生沒人管。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家看電視、在外面上網,很多家長還是希望學校把學生“管起來”。重慶106中學一位校領導證實了這一說法。這位校領導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對“減負”表示不理解,甚至要求學校繼續補課。
“減負”好是好,如果孩子真正減了負,家長的確也能減負。但家長們普遍擔心的是,如果自家的孩子減了,別人家的孩子卻加了,那不是要耽誤孩子的前途嗎?
重慶市教委主任彭智勇曾經長期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對“減負”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彭智勇說,網絡技術已經將世界變成了“平面”的地球村,教育要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他認為,這樣的人才必須具備強健的體格、健全的人格和保持終生學習的興趣。通俗地說,從中小學校園里走出來的,應該是“陽光”的孩子。
據彭智勇介紹,與“減負令”配套,市教委正在醞釀推行陽光體育運動。而在“減負”令發布后不久,一些中小學生間開始流行跳繩,甚至導致跳繩在重慶一些地方一度脫銷。
學校:重壓之下求“精講”
3月19日早上,記者再次走訪幾所中小學,發現仍有不少家長提前將孩子送到了學校門口。重慶南桐礦業公司子弟校的門衛說,學校規定8點半才開始上課,但有些家長怕孩子上學遲到,7點剛過就送來了。
重慶萬盛田家炳中學(原重慶四十九中學)的邱校長告訴記者,“減負令”出臺后,他們立即對課時安排作了適當調整,并對英語等課試行“長短課”,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素質教育。邱校長認為,“減負令”對高中生的影響最大。近年來,萬盛區初、高中優秀生源外流現象較為嚴重,留下的更多是原來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過去學校采取的補救措施是“時間加汗水”,現在學校在嚴格執行“減負令”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教案的檢查力度。“這對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慶奉節縣龍泉中學的文老師說,“減負后應該重在提高教師水平,應該充分提高效率,抓好質量,把握好課堂45分鐘,做到‘精講’!”
不過學校和教師仍然覺得壓力巨大。重慶叢林中學教導處趙主任說,學校和教師最希望“減負”,但真的有了“減負令”,又覺得面臨著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雙重壓力。根源在于高考仍然是人才選拔的主要手段,考試是人才選擇的主要措施。家長看重的是學校的升學率和是否考上重點校,學校看重的是分數和成績。“現在減負,喊的是‘過程減負’,為什么高考不減呢?在高考指揮棒的‘終極指引’下,學校看學校,娃娃比娃娃,大家都在‘時間加汗水’。”一位中學教師說,現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可以不考試,但學生最后還是得通過高考這一“瓶頸”。而高考是全國統一的,并不由重慶市左右。重慶出臺的“減負令”,在全國高考的“大背景”下,難免面臨尷尬。
也有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在重慶自主組織高考命題的前提下,“高考指揮棒”的疑慮有些過慮。“家長們‘增負’的行為,正是哲學上所謂的‘理性的非理性’: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這樣做才不會吃虧。當一個人或少數這樣做時,他們會獲益,但大家都這樣做時,大家就全錯了。”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