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地位正呈現出曖昧交錯的形 態:一方面是職場女“白骨精”的大量出現;另一方面,是多數女性主體 意識的日益弱化和喪失
新世紀中國的兩性關系,在經歷了恩格斯所謂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階級對立”的漫長階段和“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短暫自豪之后,正呈現出“最好的時代”和“最壞的時代”并存的復雜面貌。
平等的表象
在父權制宗法制度下,婚姻作為性契約的第一目的就是生兒育女,婚姻只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的性制度。
到了1949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被婚姻自由所取代,小老百姓是比較充分地享受到了婚姻自由的好處的。但還是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在那個年代,平民不能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生活作風問題。
此一時期的女性,開始享有“半邊天”的光榮,有了勞動和獲得同等報酬的權利,有了婦聯的保護,有了國家分配的政治上的固定代表權,有了“要武”的豪情。
愛情的條件
更糟糕的是,就在這女人走出家庭、踏足男權社會一展身手還不足100年的時候,忽然有人出來叫停了,要讓“女性回家”。
方方面面的圍追堵截,讓中國女性地位面臨著五四以來最為嚴酷的考驗,呈現出曖昧交錯的形態:一方面,是職場女“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的大量出現,另一方面,是多數女性主體意識的日益弱化和喪失。
男人也需要解放
與她相識的人如果達不到她的心靈高度,看她就只能仰視,仰望她的人自然很難在精神上讓她感到滿意。而事實上,即使她們愿意,那些不如她們的男人也大抵不敢高攀。
在這種困境中,許多女性開始懷疑自我奮斗的價值,認為是條件太高制約了自己的選擇,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行文至此,想起了希拉里·克林頓,當她原諒了丈夫的風流韻事時,全世界都認為她是在政治野心驅使下的委曲求全。但站在希拉里的立場上,我卻似乎能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別樣情懷:
作為才華卓越的女人,希拉里一定有“高處不勝寒”的苦澀。因為只有克林頓是真正懂得她、欣賞她的人,這樣的理解和欣賞,是別的男人不能給她的,與心靈上的心心相印相比,外遇顯然是一個次一等的問題。
這里還要提一提另一個出色的男人:彭蒂?阿拉亞爾維,芬蘭總統哈洛寧的丈夫。這個男人當年和哈洛寧一樣是低等秘書,15年后,他的職位不變,同居女友卻已是國家元首。
但從未聽過這個男人有什么不安和自卑,也不見芬蘭人嘲笑他“吃軟飯”。想象一下,類似事情發生在中國會怎樣?
一段有尊嚴、有質量的男女關系,是要靠兩個能對自己負責的公民來維系的。當我們指責女性在婚姻問題上世故時,男人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在你的心里還有或多或少的男尊女卑的觀念,還在把女人當成寵物來養而不是當作人來尊重時,女性的物化就是必然的。
寵而不愛,是對女性最大的蔑視。
專家視角
學者薛涌:女性回家合乎理性
從1960年代開始,美國的女權運動如火如荼,婦女紛紛出來工作,要與男人平等。在這場運動中打先鋒的,是白人婦女。如今,白人婦女再開風氣之先,開始重新回到家庭婦女的位置上。與幾十年前不同的是,當時家庭婦女屬于文化不高的一族,如今的家庭婦女,則是文化優越的階層,文化低的反而當不起。
那么,她們為什么受了那么好的教育后要回到家里呢?她們回家,不是回到廚房,而是給自己的孩子當家庭教師,高學歷完全派得上用場。看來,家庭主婦和私立學校一樣,已經快成為上流社會的標志了。
白人婦女這樣的做法是否合乎理性?我以為這不僅合乎理性,而且是一個長遠的經濟戰略。一般在這種家庭中,男人掙六位數的年薪,當妻子的出去工作掙那點錢,顯得意義不大。
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國中產階級下一代的教育競爭太激烈,即使一個受了良好教育的母親全職呆在家中,也得全力以赴地教子。而這最終會保證他們的下一代在競爭中先聲奪人,回報遠遠大于付出。
經濟學家鐘朋榮:
男人留崗,女人回家
第一,在我國勞動力總量過剩兩三億,必然有兩三億勞動力回家待業的情況下,與其讓一部分家庭夫妻倆都上崗,而另一部分家庭夫妻倆都回家,還不如讓男人留崗,女人回家。這樣,有限的就業機會在不同家庭中進行比較均勻的分配。
第二,比較均勻的分配,也不是絕對的平均分配,不是說每個家庭都必須有一人上班,而上班的又必須是男人,每個家庭都必須有一個人回家,而回家的又必須是女人。一個企業、一個家庭,究竟誰留崗,誰回家,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競爭的結果可能是:一部分家庭女性留崗,男士回家;一部分家庭夫妻雙方都下崗;也有一部分家庭夫妻雙方都留崗。但是,通過政策引導,絕大部分家庭的情況應該是:男人留崗,女人回家。
學者李小江:
為何“婦女回家”的論調依舊?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依照一些人的私下說法,婦女解放像是有些過頭,因此呼吁“婦女回家”,而且總是有些見地的男人在說話,他們認為:一則是為女人著想,雙重負擔太重,“回家”是緩解女性角色緊張的現成方式;二則出于為社會減輕就業負擔考慮,在“下崗”已成為社會問題的今天,“回家”本身就像是在為社會作貢獻。
不必多說,這樣思考的主體仍然是男人和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前者要女人重操侍奉男人的舊業;后者要女人騰出就業崗位,讓社會仍然是男人的一統天下。批判已經多余,我只是想:怎么改革開放20年,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惟有“婦女回家”的論調依然如舊?
作家龍應臺:
真正的女性解放
真正的解放是女性知道自己的去向和潛能,而社會又允許她發揮她的去向和潛能。
如果一個女人的志向在于養小孩,而且社會也允許她專心地做個全職母親,那就是解放了。如果一定要她去工作,反而不是解放。精力旺盛的女人,拼命工作,像熱愛丈夫一樣熱愛工作,當然值得尊敬;小鳥依人的女人,百依百順,渴望成為全職太太,不也令人羨慕?
來源: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