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的一生
經濟在增長,生活水平在提高,我們的壽命也在延長。然而,我們的國民從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卻都疲憊不堪,透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精神和交往處于完美狀態”。
根據WHO對健康的定義,國內外研究人員經過調查,發現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1/3,有2/3以上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這種被認為是發達社會的社會病正困繞我們越來越多的國民。
社會在轉型,經濟在發展,而激烈的社會競爭也在透支著我們的健康。從少年開始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全民在不斷地透支健康。哲人說,這個時代,人們最大的不道德就是對自己不夠好。以健康為代價的財富積累成為了社會最大的不道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公共意識的增強、醫療技術的越來越昌明,人們與疾病抗爭的能力也越來越頑強。然而,我們卻沒有想象的那樣越來越健康。從年輕到年老,與GDP的增長同步,我們也在超負荷地運轉,因而處于疲憊的亞健康狀態。
兒童:減負越減越重
1900年2月,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整整一個世紀,無數少年發奮圖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中國日益強大。一個世紀之后,孩子的書包已經是不能承受之重,學習幾乎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缺乏娛樂,缺乏休息,缺乏鍛煉……如果從1988年5月11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提出要端正辦學思想,減少考試,減少課外作業,保證學生的睡眠、休息和課外體育、文娛、科技活動的時間等等)算起,國家提出減負已經將20年。但到今天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仍然很重,書包依然是那么沉重:由原來的窄背帶變成寬背帶,又從單肩的變成雙肩的,現在已經變成帶有滑輪拉桿的了。
課堂之外,兒童幾乎沒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家長們已經安排好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鍛煉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專家認為,過分剝奪兒童玩樂的權利會讓兒童產生抵觸、厭學心理,更會抹殺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于是,有人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加保護兒童玩的權利。因為沒有法律的支持,“減負”的呼聲顯得蒼白無力。
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少年兒童的健康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原副院長王吉善教授向《小康》介紹,當前不少青少年處于亞健康狀態,比如身體成長上的“亞健康”。學生營養過剩和營養失衡同時存在,體質較弱,一些身體器官超前使用,如眼晴超負荷使用致使近視率高,坐得太久不利于脊柱發育,書包太重身高受影響等。據最近全國少工委的一項調查顯示:46%~49%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睡眠標準。
2006年5月公布的《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02年的10年間,我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但超重肥胖有大幅度上升趨勢,如果不及時有效干預,將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素質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調查報告表明,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與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逐漸低齡化,成為我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突出的健康問題。與1992年相比,我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超重率增加了19.4%,肥胖率增加了5.9%。全國城鄉學齡兒童少年高血壓患病人數約為1790萬人,糖尿病患病人數約為59萬人,約563萬城鄉學齡兒童少年血脂異常。
除了生理上的疾病,由于社會原因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使很多青少年處于亞健康狀態。據王吉善教授向《小康》介紹,由于社會競爭、升學就業壓力等不利因素,近年來門診逐漸增多的是各種原因作用于獨生子女而造成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等各種各樣的心理衛生問題。時至今日,要求學生減負的呼聲仍然不絕于耳。
青年:“沉重的翅膀”
生存或死亡?這是個問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遇到的問題。2006年,只要我們稍微回憶一下,不難發現:在這一年里,每個月,都有至少一位大學生離我們而去……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殺而死亡的學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學子因自殺走上不歸路。
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個網站,在上面,有決意自殺的大學生上傳的自拍視頻,以這樣一種方式,他們向世人訴說著自己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家里很窮,很不容易七拼八湊了那么點錢讓我上了這所所謂的名牌大學。但因為貧窮,我什么都不能有,就連感情也不能擁有。我發現自己無法適應這個社會,這個社會也不需要我,我沒有用了。……所以我決定在平安夜那天晚上結束,心意已決了……”這是其中一個大學生的自白,上傳的時間是2006年10月27日。
這樣的自白不只一個。他們把青春交給死神,把未來放逐,一敗涂地的表情,懊惱地寫在臉上。在《小康》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做的一個調查中發現,超過50%的受訪者承認有過自殺的念頭。根據調查統計顯示,這個比例,大學生群體要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又高于本科生。同時,另有研究資料表明,自殺占到了20歲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有專家表示,高校自殺身亡的學生中,有60%都與抑郁癥或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有關。而在《小康》的調查中也發現,將近25%的年輕人經常感到煩躁不安、萎靡不振或焦慮恐懼。并且,在他們遇到情緒困繞的時候,46%的人常常悶在心里不說,50%的人會向朋友或同學說,甚少人會對父母或家人傾訴。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事實上,多數人在一生中至少會患一次抑郁癥。而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現在日益有“低齡化”的趨勢,并且已經蔓延至年輕的大學生當中。專家分析,經濟壓力、心理障礙、生理疾患、學習和就業壓力、情感挫折、家庭變故以及周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都是學生自殺的直接原因。其中,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競爭是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
貧窮雖不是絕對原因,但絕對是一個原因。貧困大學生依靠家里砸鍋賣鐵的那點錢,對高昂的大學學費、雜費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相比激烈的學習競爭壓力,更沉重的是經濟壓力。坐在課堂里,他們為生活費擔憂,為學費犯愁。更令他們感到沮喪的是,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為了能在畢業后找到一份能夠償還債務的工作,他們拼命學習卻越來越沒勇氣面對未知的將來;他們希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及家人的命運,但他們看到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
貧窮的代際效應造成的悲劇令人心酸。當然,還有無關乎經濟的原因。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性格內向等原因,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知所措或無法和別人較好地溝通,長此以往,導致這些學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語,甚至患上抑郁癥。“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吐衷腸”已經越來越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這種看似標新立異、瀟灑不羈的生活方式真實地折射出大學生孤獨、迷惘的心理困惑。隨著自殺、殺人到虐殺動物,一系列“轟動”社會事件的發生,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容回避。如同中小學生需要減輕學習負擔一樣,大學生需要減輕心理負擔,這不僅關乎他們能否成才,更關系到是否能健康生存。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