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長林 出處:原創 時間:2007-05-10 18:42 chinavalue.net
關鍵字: 性 女性 男性 中性 異性 經濟學 管理學 萬物之始
早就想寫這樣的一篇文章,將筆者的“發現”悉數“吐露”出來,但一直礙于面子,總是不好意思地向人們表達。筆者今天要告訴人們的是——女性,其實是一部“經濟學天書”。
無性·兩性·中性
筆者的這個結論又是怎么得出來的呢?誠然,它來源于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來源于對中國、世界社會實踐的總結;當然,也是來于對女性事物、物質的行為、生活方式與變化的關注,來源于與女性的交往,來源于與女性交往中的行為、生理、心理變化與規律的捕捉。當然,這些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不只有女人具有,“廣義女性”之皆擁有也,具有普遍性。
筆者以為,將兩性劃分出來,是大自然所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最初的時候是不存在所謂“兩性”的。這是由于,兩性一般是由“中性”經過長期的演化,衍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具體到某一原生事物的時候,是沒有所謂“兩性”的,隨著該事物的不斷演化與發展才逐漸地分化出了“兩性”。誠然,這也不是說,如果換一個角度,它們也是“兩性”的產物。
比如,如果把宇宙大爆炸理解為是陽性事物,那么,宇宙的坍塌,就可以理解為是陰性事物;比如有機物起源于無機物,從物質的角度上去看,無機物、有機物同樣可以看作是物質的“兩種性別“;而進入到無機物、有機物的世界,兩性特征就愈發明顯了。在無機物世界,正電子和負電子、正離子和負離子、中子和反中子、質子和反質子等,都具有兩性特征。
在有機物世界,尤其是在生物世界,物質的兩性表現就越發得突出,就更不要說有機物都是由無機物構成的這一個事實。人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沒有兩性就沒有世界。但是,讀者一定不要被中國古代的“陰陽構成世界”的思想給迷惑了。為啥?因為若沒有中性,同樣也不會有兩性。前者,可以歸納為“老莊哲學”,后者可以理解為“中庸之道”,互為犄角之勢。
其實,說道家和儒家是對立的,是對它們不甚了解的緣故。筆者以為,儒家和道家并非對立,而是相互補充或者說是互補的,表現在老子講的“陰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中庸”講的又是“陰陽”轉化的過程。也正是由于如此,在中國古代哲學上,有“儒道一家”之說。換句話也就是說,如果將儒家和道家統一起來看,兩者并非矛盾,更談不到“對立”。
女性·男性·異性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看,關鍵點就在于對“物性”的認識,而這一點,西方哲學顯然略遜一籌。這倒不是說西方人不了解性,而是說西方人至今也沒有把“物性學”上升到哲學高度、文化層次。雖然古希臘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電性”,但至今也沒有把“兩性”是如何演變的問題搞清楚,我們有“變化的電場,轉化為變化的磁場”為證據。
換言之,其認識僅僅停留在“場”上而對于“性”這種東西是如何在“場”之作用下“變化”的問題,可以說一無所知。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由于缺乏“性能關系式”的描述、表達,同樣也顯得蒼白乏力。而我們中華文化,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無疑是西方文化無法比擬的。只可惜,強調了“性能轉化”而忽略了“質能關系”。
在“老子哲學”中,歷來都是把“陰”放在第一位的,有“陰陽五行”之說。老子為什么始終把“陰”放在第一位?因為在老子看來,“陰”或者說“牝”是“萬物之始”,一切變化都是由它引起的。大家知道,所謂“牝”者,可以理解為是女性的生殖器,有了它,才有了宇宙萬物。誠然,這也不是說老子不關注男性,而是說,老子是把女性視為“萬物之始”。
于是,有了“萬物之始”的“牝”,也才有了“牡”之存在的可能與必要。如此,筆者又想通過上面的闡述,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筆者想說明的是,老子在上面闡述的道理,具有經濟學、管理學意義。比如,我們就可以把“牝”理解為“市場”、理解為“資本的內在結構”,就是說有無市場、資本有無內在結構,其實就是經濟、資本能否持續發展、增殖之“牝”者也。誠然,這么深厚的一個問題,不可能只言片語能說清楚,那就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簡介
崔長林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管理科學研究所——裂變經濟與逆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有:《資本場論》上、下卷,《廣義場論》上、下卷、《意識場論》、《經濟場論》、《后理論經濟學價值場論》、《裂變經濟學》、《逆變經濟學》、《逆變管理學》、《逆變管理法》、《經濟交換律》、《聚變經濟學》、《后理論經濟學管理場論》等單行本;發明有:《經濟危機疫苗》、《企業虧損疫苗》、《虧基核算法》等財務、管理軟件。以上系“相對論經濟學”和“相對論管理學”理論體系,又稱“后理論經濟學”或“后理論管理學”理論體系。衷心希望廣大讀者能提出寶貴意見。電子信箱:cuichanglin@yahoo.com.cn 電話010-60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