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感恩意識缺失,會毀掉我們的孩子么?
2007-05-15

5月13日,5月第二個周日,西方的母親節(Mother’s Day)。上網瀏覽各大論壇,發現到處充溢著對母親的贊美。為了報答母親,有的人花20萬元為媽媽購買大鉆戒;有的人打電話向母親致以溫馨的祝福;長沙在鬧市播放剖腹產過程錄像彰顯母愛的偉大。

然而,有一則報道卻引起我的注意。5月14日《信息時報》報道,廣州市少年宮和《都市人·成長》雜志公布了“關于家長和孩子對感恩的理解”的調查結果。調查顯示,84%的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幫父母做家務”和“等長大了贍養父母”是最能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而“幫父母洗腳”和“給父母磕頭”是孩子們最不愿意做的。

讀罷這則新聞,我這個做父母的掩卷長思,感到不寒而憟!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如此不顧親情,不懂感恩?家庭、學校、社會、學校這三個教育環節中哪個環節中出了問題?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敬老愛幼傳統積沉的國度。孝的概念世界獨有,孝文化、孝觀念是封建社會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基本理論,維系了幾千年民族和文化的傳承。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據曹元國先生考證(http://blog.sina.com.cn/u/1257283603),古社會堯帝以前,“孝”已經做為選擇接班人的主要標準。《虞舜圣君,大孝感天》講的就是最早的一個孝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孝經》的傳播,孝文化在我國逐漸成熟,漢朝更將孝文化推向頂峰。清朝編寫的《百孝圖說》更將孝的榜樣具體化。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變化,孝文化在人類歷史都留下了深深地印記。這說明,為人子,盡人孝,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

就是在這么一個孝行天下的國度里,我們的孩子卻不知道怎么盡孝了,不懂得如何感念師長之恩了,到底是誰之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獨子時代的家庭溺愛當屬禍之首。我們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有20多年了。獨生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家庭希望,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往往很高,不像過去幾個孩子的家庭,失之東籬,收之桑榆,東方不明西方亮。因此,家長門可以為孩子的學習、培優、特長一擲千金,卻很少注意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責任之心盡孝之心。同時,“隔代教育”的廣泛存在,也助長了以孩子為中心的社會風氣。有的家長也已經開始反思 “孩子不懂得感恩”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過于溺愛。

分數為尊的教育體制也難逃其咎。這些年來,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是“三個面向”和“四有新人”。應當說,這是很正確的。可是在升學率指揮棒下,我們的教育宗旨流于空泛的形式,缺乏有效載體,很多學校,德育課成為自學課,沒有很過硬的量化考核指標。或者存在假大空的傾向,中小學德育教育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是偉人、是圣人,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有實際效果?同時,由于“獨欲強置”規律的作用,即在家長、在學校的視野里,常把孩子、學生當成個人或組織欲望的“翻版”或是個人目的的表現實施對象,把學校間的對比、同事間的攀比、社會各界的壓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牽連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一人上重點,全家(校)都光榮!”的口號十分普遍,社會給孩子們的不是相對“自由的空間,真誠的環境”,而是以一種壓制、強迫的手段來實現個人意圖。這樣一種現象、這樣一種環境,最后教育目標蛻變為追求較高的升學率,對學生的要求就是高分數了,還能指望學校開始感恩教育么?這簡直是對學生心理的蹂躪,是對國家、社會的不負責任!

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當前,在感恩教育上,輿論上引導不夠,缺乏可學、可信、可愛、可敬的榜樣。社會生活中,大家在實用主義的原則下,普遍變得冷漠而又急功近利,反映在家庭中,便是對父母的不孝。在人際交往有的人為了生意,可以一場酒席成千上萬;有的為應酬,一場豪賭可以輸掉幾十萬。這些人就是疏于對父母噓寒問暖,就是不關心老人的疾苦,甚至在老人生病時,身邊沒有一個孩子。社會環境對孩子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誘導性,這樣便導致了“5+2=0”的現象,由于不良社會環境的負面熏陶,5天在學校的教育無論多么豐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無約束的進入社會環境,其前5天的教育結果導致為0。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孝文化的發展,因為脫離孝文化發展的社會,將是一個無序的社會,是一個混亂的社會,“文革”十年證明了這一點。有識之士已經疾呼,復興發展中華孝文化,讓我們的孩子知道感恩。復興孝文化,培養感恩意識,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為人父母者,當首先敬老愛老,為孩子當好人生的楷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很難想像,一個對自己父母長輩不尊不孝的家長能帶出孝悌仁愛的孩子。其次,學校要真正把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多一些感恩主題班會、爭當感恩中小學生等具體有形的主題實踐活動,少一些空洞的說教與壓制,讓感恩教育生動起來,更加符合孩子的接受習慣。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體現德育教育的實效。第三,全社會要形成為仁善孝慈的社會氛圍。孝的表現形式要不斷發展和充實。比如,辦好社會公益事業,把個體的孝,發展到集體的孝;物質的孝,發展到精神的孝;低級的孝,發展到高級的孝。只要家庭、學校、社會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中華孝文化就能不斷發揚光大,我們的孩子就不會成為迷惘的一代,不知感恩的一代!

“慈母縫衣睡獨遲,一針一線已忘疾;此情此景誰會得,堪憐母愛寸心知。”父母對自己孩子這種情感與生俱來,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愛,總在縈繞在我們周圍讓我們渾然不覺,不論在我們成功還是失敗,一直細心呵護,無微不至。這樣一種平凡而偉大的父母之愛,難道不值得我們跪謝反哺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鴉雀尚盡反哺之孝,羔羊知曉跪報母恩,何況人子?為了社會更加和諧,該是認真研究新時期感恩教育有效形式的時候了。

 

來源:拳拳中國心的博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