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國佐治亞州召開的2007年網絡犯罪研討會上,美國網絡安全專家本杰明·哈勃特在會上分析了兒童上網面臨的種種陷阱,并且重點介紹了“安全上網101招”,以幫助家長指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讓孩子能充分享受到網絡的樂趣并真正從中受益。
網絡為兒童提供了一個交友、游戲和學習的平臺,但同時也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機。哈勃特指出,“孩子們會在網上遇到一些人,隨后再見面,而那些人可能會傷害他們”,“很多家長僥幸地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碰上這樣的事,但事實并非如此”,而且受害者的男女比例是差不多的。
哈勃特認為,對于孩子們來說,網絡處處是陷阱,為此家長需要擦亮眼睛,加強預防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及早預防?,F在,孩子開始接觸網絡的年齡越來越小,所以,越早向孩子灌輸網絡安全知識,其安全意識就越牢固。哈勃特還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方法:
首先,家長需要不斷學習、了解電腦和網絡。例如要明白一些網絡聊天的常用術語,像POS是“父母正在監視我的屏幕”的縮寫,而LMIRL則是“我們見面吧”的意思。其次,不要把電腦放在孩子的臥室里,因為那樣相當于把孩子交給了一個陌生人,而自己卻走開了。電腦應該放在家長常常經過的地方,以便于隨時檢查孩子上網的情況。此外,要制定上網須知并且抄寫一份放在電腦旁,以便孩子在上網過程中能夠不時看到。而且,要讓孩子簽一份上網保證書并監督他做到。
對于使用網絡過濾軟件來防止孩子接觸可能存在危害的網絡內容,哈勃特認為,家長除了要知道這些軟件如何工作外,還要了解其作用以及局限。比如,這些軟件能夠限制孩子的上網時間、登錄站點以及通信方式,但有時也會屏蔽孩子用于學習的網站。因此,哈勃特建議家長使用監測軟件來記錄孩子的鍵盤操作,但之前要先與孩子進行溝通,“要讓他們明白監測的原因,讓他們明白這么做確實是在保護他們”。同時,要試著和孩子建立信任,這樣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才會向家長尋求幫助。切忌在出現問題時對孩子發火,那樣的話,以后再有問題發生時,孩子就不會相信家長了。
此外,哈勃特還認為家長要指導孩子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并留意孩子上網的可疑舉動。他建議家長可以試著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查找一下孩子的名字,這樣可以看看孩子的個人信息是否已經被公開和泄露了。如果孩子注冊了類似MySpace一類的社交網站,要讓孩子把自己的資料設為“保密”,“要告誡他們,盡量少在網上公布個人信息”,要認真閱讀每個網站的隱私保護政策。對于內容專門針對孩子的網站,要確定其是否嚴格符合國家政策要求。比如,美國法律就規定,網站在采集13歲以下兒童的個人信息時需要得到其父母同意。如果孩子在網上玩兒一些角色扮演類的游戲,那么家長最好坐在一旁“看個究竟”。而當孩子要和以前不認識的人聯系或者有一些可疑舉動時,家長要特別注意。
來源:星辰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