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當郭俊琴決定在海淀鄉正白旗樹村那片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廢墟上破土動工,興建上地建材市場的時候,她的親朋好友中反對的多,贊成的少。一年之后,4棟青磚砌成的商住兩用的平房建成,上地建材城的牌子掛了出去。幾個月過去了,僅招來幾家商戶入駐,看到市場“門庭冷落車馬稀”的慘景,不少人更發出了這樣的疑問:這個市場能發展得起來嗎?
所幸的是,相信“事在人為”的郭俊琴沒有被困難嚇倒。她認為:市場、市場,有市才能有場,而這個市是需要人去營造的。在經過認真的市場調研之后,郭俊琴開始了運籌帷幄。1997年,郭俊琴投巨資新蓋了板材區和3棟辦公用房,同時建起了燈飾、精品、家具3個大廳。1998年,她又投資新擴建近萬平方米的石材區,并將樹村大隊原來的漁具廠接收過來建成小商品市場。同時,郭俊琴自籌資金修路,美化周邊環境。一連串的幾個“大手筆”,郭俊琴累計投資1.8億元使上地建材城成為占地10.5萬平方米,集燈飾精品市場、綜合市場、石材市場、板材市場、家具市場、家裝市場、陶瓷市場七大市場,匯集了全國600多家廠商;經銷5萬余種建筑裝飾材料;可為消費者提供裝修設計、建材選購、貨物運輸、裝潢施工一條龍服務的綜合性建材批發銷售市場。
創業難,守業更難。建上地建材城不易,管好上地建材城更難。
身為上地建材城的董事長,郭俊琴盡展她的管理才華。
誠信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為取信消費者,郭俊琴要求入“城”的廠家必須出示產品標識、廠址、產品合格證與化驗報告、授權代理證明等;市場里的商品不得與知名商品有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以及用其他隱蔽手段對用戶進行欺騙;經銷商對商品的質量、成分、作用、性能、用途必須如實介紹,不得誤導消費者。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一個規范的市場,郭俊琴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她與有關管理部門合作,開展質量保證月活動和創建“五好商戶”活動,設立“3·15”投訴辦公室,積極配合質檢局、工商局進行打假;對商戶和主要商品進行登記,強化日常性的商品質量監督工作;對被投訴但已撤租離市的商戶,其對消費者的賠償費由上地建材城承擔,為此,市場專門成立賠償辦公室,制定具體辦法,使承諾落到實處;郭俊琴要求手下員工,配合工商、質檢部門,強化“3·15”辦公室工作,加強現場辦公,縮短投訴處理時間,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兌現售后服務的各項承諾。
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上地建材城在京城百姓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到上地建材城的消費者越來越多。每到節假日,這里“城外車水馬龍、城內人來人往”,呈現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
郭俊琴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她嚴把經營質量關的同時,對上地建材城實行信息化經營。
早在1999年,上地建材城就聯合中國建材工業經濟研究會、上海同濟大學,會同全國十大城市百家大型建材市場共同建成“全國建材市場信息與聯銷網”,使消費者可在任一城市、任一市場看到其他城市建材市場的動態和建材行情,實現更大范圍的信息共享。進行“網上瀏覽,市場成交”的方法實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結合、物流與信息交流相結合的市場營銷方式,同時在網上可實現信息查詢、異地交易、營銷代理,為廣大商戶創造了入我市場就可獲得推向全國的機會;而市民則免去了采購建材奔波的勞碌,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網上查詢便可知曉全國十大城市數百家建材市場的行情及價位。郭俊琴為消費者提供了“看一家等于看百家,走一家等于走全國”的條件,極大地方便了眾多的消費者。
此時,郭俊琴又開始運籌下一步棋。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她深深感到,單純的貿易型企業要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就必須向高科技產業化發展,否則將難于立足。
隨著1999年6月5日《國務院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有關問題的批復》的公布,投資近2000多億元的中關村科技園拉開了大發展的歷史帷幕,“上地”進入了中國傳統經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為特征、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轉變的過渡時期。
“心有靈犀一點通”。郭俊琴以其優秀企業家特有的敏銳,意識到一個實現企業升級換代,整合集團資源優勢的時機已經到來。
“兵貴神速”。商場如戰場,郭俊琴沒有放過這稍縱即逝的商機,經多方努力,她買斷了距上地建材城僅一路之隔,位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南口黃金地段的兩棟各4層、總面積達1.26萬平方米的商務樓35年的使用權。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舉措,而是一次勝利的出擊。這里南接圓明園皇家園林,西望頤和園、香山、玉泉山,空氣清新,人文景觀得天獨厚。這里周邊不僅云集了北大、清華等70余所國家高等學府和200多家科研院所,還有聯想、方正、四通、美國IBM、日本三菱、德國寶靈曼等國際跨國集團和數百家高科技研發企業,可謂占盡地利。
更令人動心的還有,有關部門在此周邊精心搭建的“銀企”互動平臺,定期組織“銀企”研討、洽談會,為企業提供配套孵化資金,引入外國風險資金,并以強大的經濟實力,提升創業園和孵化器的理念和功能。郭俊琴借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靈氣,建起新型全方位的高科技孵化器,為用戶提供優質、配套的辦公、研發、商業和商務等系列服務,使這塊寶地盡顯科貿優勢。郭俊琴無疑又下了一招好棋。
如果說郭俊琴的眼光是敏銳的,那么她的頭腦更是清醒的。她組織力量對中關村科技園區乃至全市范圍內高科技產業化的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周密、細致的調查研究,形成了長達30多萬字的調研報告。通過縝密的調研,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數碼產業初露端倪。在此基礎上,又經向專家多方求證,郭俊琴果斷地把這兩座商務樓定位在數碼產業,命名為上地數碼科技大廈。
“棋妙子無多”。隨著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北擴,上地數碼科技大廈逐漸成為中關村連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要沖,憑借特有的地域優勢,很快吸引了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公司、北京基因達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外數十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涵蓋了基因工程、生物醫藥、網絡通訊、軟件開發、電力能源、電子通訊、硬件制造、網站建設及遠程教育等行業和領域。
預計到2005年,上地數碼大廈將初步形成高科技和數碼產品的產業化規模,成為上地甚至全國的高新技術和數碼產品企業的“孵化器”和輻射源。
如果僅用天時、地利來解析郭俊琴的成功,顯然不會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就在這塊“上風上水的上上之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不論國有、集體還是民營的企業,都有失敗的經營者。
一位朋友向記者介紹了一件她親眼所見的小事:一個原本在上地建材城經營一段時間并賺了些錢,又出去闖天下的年輕商戶來到郭俊琴的辦公室,郭俊琴像大姐一樣仔細詢問他現在的經營情況,問他有沒有什么困難?需不需要幫助?當聽說他現在經營很不順利時,郭俊琴告訴他:“不行就再回來,我給你最優惠的政策。”郭俊琴當即打電話給下屬部門負責人,請他馬上幫助解決。事情不大,但其情意之真切,讓人在旁看著心里都熱乎乎的。
“天時、地利、人和”,企業要成功,這三者缺一不可。
無獨有偶,2002年6月2日上地中國藝術陶瓷城開張時,一位72歲的老大媽看了6月1日《北京晚報》上的《陶瓷城制造藝術生活》的消息后特意起早從房山趕來,想買件諸如花瓶之類的瓷器,也讓家里多一點“雅氣”。老太太也是個熱心腸的人,在逛完市場后,她把自己的感受向現場的幾名工作人員“發表”出來。老太太沒想到的是,這些工作人員中有一個正是上地中國藝術陶瓷城的董事長郭俊琴,她認真地聽取了老人家的意見,恭敬地鞠躬表示感謝。當老太太知道她面對的這位中年婦女就是陶瓷城的董事長時,她激動地說:如果這樣做生意,買賣不火那才是怪事。
前不久,為了配合城市綠化,上地建材城和上地陶瓷城被拆除,盡管郭俊琴損失很大,可她沒有怨言,積極配合政府,挨家挨戶地做商戶工作,退返商戶的租金,盡量減少商戶損失;有的商戶等的時間長了點,她就每人發100元錢,讓他們先去吃飯。十幾天忙下來,郭俊琴整個人瘦了一大圈,早年的腰疼舊疾累得復發,疼得她整夜都睡不著。可一到工作時間,她仍扶著墻,笑臉迎人。一位骨科大夫為她診治后,對記者說:“這個女人真不簡單,一般人病成這樣,早就起不了床了,可郭俊琴還能堅持工作,真讓人佩服!”
來源:中華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