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民工子弟學校孩子們的心聲——
“我們想要一本課外書!”
在我們的城市中,生活著這樣的一些孩子,他們的父母來自偏遠的農村,他們自幼便跟隨父母離開家鄉來到義烏。他們的父母大多沒有固定工作,多數是從事建筑、家政、環衛、運輸等又臟又累而且收入不高的工作。
他們的住所很不穩定,常常跟隨父母在城市的偏僻角落里尋找破舊而便宜的臨時住所。
他們的學習也存在許多諸多困難,沒有學區,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習環境——他們就是農民工的子女。
“六一”節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禮物?這些在民工子弟學校讀書的孩子們的愿望,說來讓人不可思議——就是一本課外書。
對民工子弟來說,玩具是很奢侈的東西
5月29日,在“六一”兒童節前夕,記者走訪了位于義烏北苑街道的民工子弟學校——柳青小學。記者到達該校時,孩子們正在上課,校長金靈麗接待了記者。金校長聽說義烏商報和團市委正在倡導市民捐贈閑置物品的活動時,直說這個活動辦得好。“我昨天剛看到一個女的拎著一大袋童裝當垃圾扔了,多可惜啊,要是給這些民工的孩子們穿的話,他們會很開心的。”金校長說,由于這些孩子家里的經濟條件都比較拮據,因此城里孩子眼里十分普通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很新奇的,“城里孩子丟掉的衣服,很多也比他們買來的好。”
開展捐贈閑置物品的活動,金校長覺得對孩子們來說是個福音,“能有城里人的閑置物品給孩子,孩子們會感到很高興的!”在金校長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這所民工子弟學校有很多地方也是充分利用了閑置物品,學校的兩棟校舍是以前的柳青中學和柳青小學的閑置校舍,教室的很多課桌椅是別的學校課桌更新后淘汰的。除了這些,還有雖然資金不足,但是學校也給孩子們配備了電腦教室,里面有18臺電腦。“那些都是二手電腦,只有18臺電腦,不夠孩子們上課的。”
金校長告訴記者,目前柳青小學有26個班級,1470多名學生,由于辦學經費緊張,學校硬件上比較薄弱,教學用品、文化體育用品緊缺,孩子們的課余生活相對比較單調。記者在柳青小學的操場上就沒有看到許多城里小學都有的水泥乒乓球臺、單杠、雙杠等體育設施,只有一個簡單的操場供孩子們活動。“孩子們上音樂課,學校只有一臺老式的風琴和一把電子琴,體育課只有籃球和乒乓球。孩子們下課玩得最多的就是玻璃彈珠,對他們來說玩具是很奢侈的東西。”
“六一”禮物是孩子們的奢望
在談到孩子們的需要時,金校長說,對他們來說可能最缺的就是課外書了。她回憶說,前些日子,學校組織了幾個班級的孩子和北苑小學的孩子舉行“手牽手”活動,在活動當天,他們獲贈了幾本課外讀書,個個都很高興,興奮地說:“老師,有課外書了!”為了讓更多的小朋友有機會看到,獲得贈書的同學沒有將課外書據為己有,孩子們規規矩矩地將書放在教室里,大家輪流傳閱。
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沖出了教室。于是,記者與幾個剛下課的孩子閑談起來。當記者問他們“六一”有沒有特別想要的禮物時,孩子們均表示沒有特別想要的。11歲的陳佳來自四川,她說每年的“六一”,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過的,父母不會陪她玩。有時學校組織活動,她就和同學們一起玩,不會在“六一”節收到什么禮物,也沒有想過向父母要禮物。其他小朋友的回答和陳佳大同小異,窘迫的家境讓孩子們對于“禮物”的渴求成了一種奢望,懂事的他們不會向父母提出額外的要求,增加他們的負擔。
金校長說,這個學校很多學生的父母是打工的,每天僅靠兩人并不多的工資維持家庭開銷和孩子們的上學費用,很多家庭是一個星期吃一餐肉,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對于所謂的“六一”,根本不在家長的開支計劃之列。
“六一”最想得到的禮物——作文書
當記者問道,平日里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時,六年級的藺亞男脫口而出:“我想要兩本作文書!”在她帶頭說了之后,周圍的孩子也紛紛說想要一些作文書。“他們說的作文書就是課外書,孩子們不懂表達,把那些課外書統稱為作文書。”金校長解釋說。
“是啊,我們很想看《魯濱遜漂流記》這種書!”同樣是六年級的寧寧說,還想要一些課外資料,她說,平時要想買課外書都要和父母纏上很多天,而課外資料父母更是不可能給自己買了。寧寧和藺亞男都很喜歡寫作,還參加過學校舉行的作文比賽,拿了名次。但是平時卻很少有機會買這些書看,“現在的課外讀物一本最少要十幾塊錢,十幾塊錢對他們家來說可以吃上兩天了!”金校長解釋著寧寧父母很少給她買課外書的原因,但是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仍然非常的強烈,“我們想多看些作文書,這樣我們可以寫更好一些的作文。”
來源:義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