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6月1日專電(記者周潤健) 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人們休閑觀念越來越強,而孩子的休閑依然被人們所忽視與遺忘。有關專家指出,享有休閑并不是要等到長大了才有資格,少年兒童同樣擁有享受休閑的權利。
忙中偷得半日閑,咋就這么難!
對于孩子們來說,主要的休閑方式就是娛樂、游戲和玩耍。“玩”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缺乏隨意玩耍的時間和場地,“忙中偷得半日閑”對很多孩子來說可望而不可即。
很多人認為少年兒童并不存在休閑問題,因為孩子們沒有工作,而休閑是與工作相對應而存在的,既然沒有工作的壓力,自然也就不存在“不工作”的狀態。但實際上,孩子們雖然不工作,但并不輕松。從他們剛剛跨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就因為要參加各種學習而被剝奪了“玩”的自由和快樂。
天津市少年宮少兒咨詢熱線中許多孩子反映:娛樂太少,學業太重。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在電話中說:“我覺得每天除了學習,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到了學校,老師一遍遍說,要好好學習,不能貪玩。回到家里,爸爸媽媽更是嘮叨個沒完,我該怎么辦呢?”還有小朋友反映:“作業太多,不僅老師留了大量的作業,家長還準備了許多習題,每天晚上要寫到很晚。”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6個大城市2500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能夠讓孩子在戶外進行安全游戲的場所越來越少。參與此項調查的天津市社科院副研究員王小波告訴記者,目前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戶外活動場地被侵占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出于對城市治安狀況與交通等問題的考慮,很多父母為了安全而阻止孩子在外玩耍。
王小波表示,這些不僅影響了少年兒童的休閑質量,也導致了其身體素質的下降,現在城市少年兒童中除了“豆芽菜”就是“小胖墩”,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三個“緊箍咒”阻礙少年兒童休閑
當許多大人已經能通過各種方式釋放工作壓力的時候,孩子們為何仍然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不能盡享休閑的樂趣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影響少年兒童休閑有三個“緊箍咒”。
第一個“緊箍咒”來自于學習的負擔。“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學生的天職就是把功課學好”,類似的話經常成為老師與父母們的口頭禪。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說,許多時候,大人們忘記了學生僅僅是孩子的一個角色,而不是全部,就像工人、教師、白領等等也只是大人們承擔的角色一樣。但是,父母們往往以學習的重要性來否定孩子其他的正當需要,包括休閑的需要。
另外,許多學校對于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成績為標準,這就使得老師為了獲得校方認可,為了拿獎金、評先進而以孩子作為競爭的籌碼,以加大孩子的作業量,學生及其父母則不得不委曲求全,聽之任之。
王小波指出,在這種種表象之后,是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的偏頗,即以考試論勝負、以成績定英雄的教育觀念是導致孩子不能享有充分閑暇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緊箍咒”來自父母的態度與行為。是否允許、鼓勵孩子進行休閑活動,培養多種愛好,與父母具有何種教育觀密切相關。現在的許多父母,只是想著讓孩子成為神童,而沒有想到如何使孩子感覺幸福,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每天逼著孩子學這學那,而毫不顧及孩子自己的感受。結果,天才沒能造就,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許多快樂時光。
第三個“緊箍咒”來自孩子的自我約束。當學校不斷以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當孩子總是處在父母、老師、社會的殷殷期望之下時,孩子會逐漸將外界的價值觀與期望加以內化,轉化為自己的態度,并對自己的休閑活動加以自我約束。
王小波說,在我國,強調保護兒童的發展權中,更多人關注的是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不重視保護兒童玩的權利。喜好玩耍是兒童的天性,但是在一種否定、忽視兒童天性的社會環境下,孩子也漸漸泯滅了自己的天性——被社會與大人同化,這不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把休閑的權利還給孩子 放飛“籠中鳥”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對休閑的態度、休閑的技能也要從小培養。有關專家指出,享有休閑并不是要等到大了才有資格,少年兒童同樣擁有享受休閑的權利。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把休閑的權利還給他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能處理好孩子學習與休閑的關系是許多父母經常遇到的問題。許多父母強迫孩子整天出入各種培訓班、學習班,卻毫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有快樂的感覺。父母在剝奪了孩子的休閑自由、造成孩子極度緊張與壓力后卻往往振振有詞,卻不知曉這可能為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王小波說,在對待少年兒童休閑的問題上,父母要更新觀念,多給予孩子自由。關注孩子的休閑內容與方式,引導、教會孩子玩,不要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玩。此外,父母應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一起玩,了解孩子的視角,在玩中相互溝通、在玩中一同成長。
要使孩子真正獲得休閑的快樂是與現代教育觀念的更新分不開的。王小波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尖子生還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為了培養精英人才還是為了普遍提高人的素質,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在前者的指導下,學校為升學率而奮斗,老師為班級排名而操心,學生也不得不為成績而拼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更多的是挫敗而不是成功,這樣的教育即使意圖是好的也是不足取的。只有當所有的教育體制、制度變成為后者設計時,孩子們才能夠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在樂趣中學習成長。
關穎認為,只有當學校與社會真正理清了成才與成長的關系、成績與成才的關系、學習與休閑的關系時,教師才能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給予兒童更多的休閑空間。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