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6月11日電 (記者朱峰)在全社會為增強青少年體質而獻計獻策之時,增加鍛煉時間、規范體育課等具體的建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但人們卻往往忽略了這樣簡單的事實——孩子們在平時課外活動中已幾乎與健身游戲絕緣,這一現象可能將漸漸成為增強青少年體質行動中的一個盲點。 |
當年的美好回憶: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環……
“我們小時候的課外活動,那才是真正的寓體于樂,把體育鍛煉和做游戲全結合起來了。下課后,校園里踢毽子的、丟沙包的、滾鐵環的……成群結隊瘋玩,大家都很高興。”在石家莊一家網站工作的王小龍今年32歲,上世紀八十年代上的小學和初中,他向記者回憶起童年的游戲,就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幸福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人,對于青少年時代的課外活動都有一種美好回憶。那個年代雖然物質上比較貧乏,但孩子們卻玩得快樂,而且以健身類的游戲為主,跑跑跳跳,自由自在,隨時隨地都在進行體育鍛煉。
在河北省移動公司上班的姚先生對自己小時候做的兩個游戲印象最深,一個是“跳馬”,一個是騎馬打仗。據他介紹,“跳馬”有的地方也叫“跳山羊”,一個人彎腰當“馬”,其他人輪流從他腰上跳過去,就像體操比賽中的跳馬一樣,而且高度慢慢增加,誰跳不過去就替換成“馬”,游戲過程中經常出現人仰“馬”翻的景象。騎馬打仗則是一個人背著另一個人搭配成一個組合,跟別的組合打仗,看誰先把背著的人拉下來。姚先生回憶說,那時候每次做完這些游戲都是滿頭大汗,筋骨舒展,現在自己有強健的體魄正是得益于此。
在互聯網上有很多人一起發帖回憶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經典課外活動,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環、跳繩、跳馬、打彈弓、轉陀螺等,成為大家提起最多的項目。許多人認為,那時候的游戲蘊含著豐富的體育鍛煉因素,而且幾乎不用花錢。
當代青少年的課外愛好:看電視、上網、打電玩
在石家莊市裕華路小學,記者向劉春英老師詢問現在小學生下課后玩什么時,這位有著2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顯得頗為無奈,“好像在課間沒什么玩的,有的在教室坐著,有的站在外面聊天,有的甚至偷偷跑到外面打電子游戲”。至于體育鍛煉活動,劉老師認為只有在體育課的時候有。
在一些街頭網吧,雖然國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入內,但記者看到下午放學后仍有一些小學生模樣的孩子進入。在一家網吧門口看車的老大爺告訴記者,確實有很多中小學生都來網吧,主要是打網絡游戲,禁也禁不住,這玩意就是有吸引力。
記者在石家莊市的一些小學門口隨機采訪了一些家長,對孩子在家里的活動,他們認為除了做作業外最多的時候是在看電視。“孩子假日時主要就是待在家里看電視,動畫片也看,連續劇也看,很少往外面跑。”一位家長說。談起孩子的體育鍛煉活動,一些家長告訴記者,有時候是帶孩子去游泳,或者去運動場打球,但至于孩子自己平時玩的游戲,很少有跟體育鍛煉沾邊的。
一些小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課外最喜歡的活動基本上就是打游戲和看電視了,并且喜歡坐著玩電子游戲。當記者提起滾鐵環、丟沙包、跳馬等一些健身游戲時,這些孩子們通常是一臉茫然,或者僅僅從書上了解一點,實際玩過的幾乎沒有。
青少年體質趨弱呼喚健身游戲回歸
河北省一所中學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學校曾在清明節組織過一次徒步去烈士陵園活動,可到達目的地后,就有一名學生在準備宣誓時暈倒,接著又有幾名學生因勞累暈倒。而有一次在周一升國旗儀式時,也有學生暈倒。這位學校負責人對當代青少年體質狀況之差深表擔憂。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最近二十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最近一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率在過去5年內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視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為76%,大學生高達83%。
“運動太少了,所以體質就差。要提高青少年體質,一方面加強體育課教學非常重要,但孩子們平時的課外活動也不容忽視。”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崔蘭芹說。她認為,我國青少年在課外活動中曾有著良好的健身游戲傳統,既簡單易學,又充滿情趣,還注重團隊合作精神,那些一度輝煌的健身游戲完全可以在當代再次發揮作用。
崔蘭芹告訴記者,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城市化越來越迅速,孩子們的室外互動空間也越來越小,交往似乎也越來越淡。而曾經的那些健身游戲并不需要像足球、羽毛球那樣正式的場地,容易操作,在游戲中鍛煉身體,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協作意識。如果媒體多宣傳,老師和家長們多引導,健身游戲將大有可為,使青少年的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全面發展。
來源:新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