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電影是拍給誰看的,檢驗一部兒童電影是否成功的標準,到底誰說了算?剛剛在寧波落下帷幕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再一次把這些看似簡單卻令人尷尬的問題擺上了桌面。
和以往每次邀請專業影評人擔當評委不同,本屆電影節卻名副其實是“小鬼當家”。300名“評委”來自寧波30多所中小學,經過他們的評選,《甲蟲小弟》、《勞拉之星》等9部“我最喜愛的影片”產生。
每年“六一”兒童節,老師家長們都會習慣性地為眾多影院找不到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而抓狂,而這一天,電影工作者面對中國的4億兒童說抱歉,也早已是老生常談。今年“六一”,眾多影院主打的,除了最近風靡全球的高科技動畫片《忍者神龜》,一部看似嚴肅有加的革命歷史題材兒童片《風雨上海灘》也在校園里找到了知音,和同類題材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熱播熒屏的現象遙相呼應。
“大人們總以為我們喜歡打打殺殺的題材或是日韓劇、卡通片,就連曾經出品《小鬼當家》這樣優秀作品的好萊塢也開始熱衷于講外星人的故事,描寫孩子純真感情的越來越少了。”康晨晨同學說。他認為,好的兒童片不一定正面講大道理,用現代手法講傳統,小觀眾才會喜歡。
在宋欣然同學看來,《風雨上海灘》沒有眼下時髦的高科技,講的就是當時平平常常的生活,主人公也是自己的同齡人,受了教育,感覺卻很親切自然。
革命戰爭時期紅色少年的故事,對今天吃著麥當勞、肯德基長大的孩子何以會有如此的吸引力?近日在北京星火小學舉辦的觀后座談會上,《風雨上海灘》劇組和老師、家長們驚喜地找到了答案。
作為文化部、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第15批國家重點影片之一,《風雨上海灘》講的是毛澤東3個兒子的故事。在20世紀30年代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灘,毛岸英如何領著兩個弟弟走過了饑寒交迫的日日夜夜?為什么解放后作為開國領袖之子他會親赴抗美援朝前線?在成長的過程中,毛岸英和毛岸青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了雙親的哪些濡染呢?折磨毛岸青一生的病痛是怎么得的?毛岸龍為什么小小年紀就失掉了性命?悠悠歲月流逝了半個多世紀,毛家兄弟在上海灘的遭遇仍然撲朔迷離,《風雨上海灘》試圖給觀眾一個真實可信的解讀。
為什么在孩子自己的節日里卻看不到屬于他們的影片?一個曾經拍過兒童片的導演一語道破:“拍兒童片,費力不討好,開機沒有錢,院線不接招,映后不叫好,兒童節,我們只能說抱歉。”
近年來,當國產兒童影片依舊徘徊在主流院線之外時,《哈利·波特》、《蜘蛛俠》等國外大片卻在影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熱潮。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兒童最熟悉的兒童電影大都是國外大片,而對國產兒童片卻知之甚少。國產兒童片之所以萎靡不振,從構思、商業操作、兒童片形象等方面似乎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出些問題來。但當前,國產兒童片似乎都存在這樣一個通病,那就是沒能很好地解決兒童片拍給誰看的問題。有影院經理形象地把一些只有教化作用的兒童片稱之為“文件片”,“兒童的天性和特點決定‘文件片’只能受到兒童的排斥。”
中國有3億兒童,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如何能拍出孩子喜歡、成年人歡迎的好電影?“孩子們獨特的視角,也給成人導演們帶來了不少啟發。”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名譽會長陳錦亻叔認為,創作人員應該知道孩子們究竟喜歡什么,而不是用成人的觀念去代替孩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