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是一個美國人的女兒在1909年發明的節日,目的是想對"父親"這一角色,以及人倫關系進行感恩與紀念。中國人其實從上古時期開始,就在日日夜夜的生活起居、舉手投足里灌輸著這種倫常道理了,只不過我們忘記了,反而刻意要借著這西洋節日記起。
1919年,魯迅先生撰文,談如何做父親。“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這些真知灼見一點也不過時。
無論如何,家庭教育是永恒的話題。傅雷、曾國藩,都因留給晚輩的動人文字,成為他們那個時代父親的典范。讓我們重新回味一下這些父親們教育兒女的文字,也想想我們今天該如何做父親。
傅雷和傅聰在一起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傅雷家書》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發行已達一百多萬冊,曾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1986年),足以證明這本小書影響之大。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傅雷家書》
傅雷對兒子談人生伴侶 把伴侶當作整個世界很危險
一九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傅聰結婚,傅雷就人生伴侶的選擇給兒子寫信)
親愛的孩子,八月二十日報告的喜訊使我們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和興奮。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個新的階段,開始負起新的責任來,我們要祝賀你,祝福你,鼓勵你。希望你拿出像對待音樂藝術一樣的毅力、信心、虔誠,來學習人生藝術中最高深的一課。發生什么疑難或苦悶,隨時向一兩個正直而有經驗的中老年人討教,深思熟慮,然后決定,切勿單憑一時沖動。只要你能做到這幾點,我們也就放心了。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刻。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溫柔的人有時會顯得懦弱,剛強了又近乎專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實際,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覺得俗氣。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人在哪兒呢?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而且有了這三樣,將來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也不致變成悲劇。
做藝術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難;你要不預先明白這一點,即使你知道“責人太嚴,責己太寬”,也不容易學會明哲、體貼、容忍。眼前雙方先學習相互的尊重、諒解、寬容。
對方把你作為她整個的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你既已發覺,一定會慢慢點醒她;最好旁敲側擊而勿正面提出,還要使她感到那是為了維護她的人格獨立,擴大她的世界觀。像雅葛麗納那樣只知道love, love,love!的人只是童話中人物,在現實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連日子都會過不下去,因為她除了love一無所知,一無所有,一無所愛。這樣狹窄的天地哪像一個天地!這樣片面的人生觀哪會得到幸福!
無論男女,只有把興趣集中在事業上,學問上,藝術上,盡量拋開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覺得活得有意義。
未經世事的少女往往會存有一個荒誕的夢想,以為戀愛時期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維持下去。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妄想。古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話說,“夫婦相敬如賓”。只有平靜、含蓄、溫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是說,夫婦到后來完全是一種知己朋友的關系,也即是我們所謂的終身伴侶。
未婚之前雙方能深切領會到這一點,就為將來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礎,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誤會與痛苦。
親子教育就是這么簡單
這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和啟迪。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沒有享受過與子女平等交流的樂趣。其實,“言傳身教”,親子教育就是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