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本來非常難得的好事頃刻間變成了壞事
在和一所小學的老師座談中,我聽到一件令人非常傷心和感慨的事情。
在小學五年級的一節勞動課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老師教學生縫制椅子墊兒。后來正好趕上"三八"婦女節,老師為了教育孩子們關心父母,就號召同學們回家給媽媽縫一個椅子墊兒。孩子們聽了,積極性很高。有個孩子,回家顧不上做作業,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針線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給媽媽縫了個椅子墊兒。他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就把椅子墊兒先藏起來,不讓媽媽看見。媽媽下班回家,劈頭問道:"寫完作業沒有?"孩子回答說:"還沒有呢。"媽媽一下來了氣,"放學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說:"媽媽,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給您做了個禮物。"說著拿出了藏在門后邊的椅子墊兒。他滿以為媽媽會高興呢,沒想到,媽媽不但沒有絲毫驚喜,反而一把抓過椅子墊兒,說:"你弄這玩意兒干嘛,不寫作業!"邊說邊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墊兒拆了。
也許長這么大,小男孩還從來沒有力媽媽付出過這么多的勞動,他多希望媽媽會因為他變得懂事兒了而喜出望外?。∷谝会樢痪€縫椅子墊兒的時候,一定想象著媽媽回來后收到這份特殊的禮物時的高興勁兒,呵萬萬沒想到媽媽會這樣。小男孩當時氣得直哭,他的心境可想而知,他對媽媽的一片愛心被媽媽粗暴地傷害了,他對媽媽的愛,一下子轉為怨恨,恨媽媽不懂自己的心。
一件本來非常難得的好事就這樣頃刻變成了壞事。媽媽的想法我知道。她恨不得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門門功課考100分,將來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她心里真的并不想傷害孩子,她對孩子是一片愛心。
我卻認為這位媽媽大不會做媽媽了!她太不懂孩子的心,把孩子的好心當作"驢肝肺"。她的幾句出于好心的話,沉重地打擊了孩子,傷害了孩子。孩子送給她深深的愛,她回報給孩子的卻是冷漠和無情。孩子會在很長時間里不開心,就是做作業也沒有心思,沒有積極性。
教育家經常說,教育要"抓住時機"。孩子親手給自己縫椅墊兒,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時機!我相信,善于表達感情的西方媽媽們。如果遇到這種事情,肯定會驚喜地擁抱孩子,好好地親吻親吻他。雖然我們東方人在表達感情時,一向比較含蓄,但總要有一句"謝謝"的話,或者起碼得有一點兒高興的表示吧。
心理學家說,我們成年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懂得孩子的心。
心理學家還說,處于兒童中期的孩子,就像這個五年級孩子的年齡,他的社會關系網絡,也就是他與父母、親戚和同伴的關系,對他的心理正常發展關系巨大。如果他經常能感覺到爸爸,媽媽非常關心他,理解他,支持他,同伴也理解和支持他,他就感到安心,就沒有什么憂愁和疑慮,面對困難他就有勇氣去克服,面對壓力他就不害怕和焦慮。
但是這位媽媽的行為卻會使孩子懷疑和不解:"我媽媽怎么是這樣一個人?"用孩子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這樣兒的嗎川"如果是心理脆弱的孩子,他會長時間地感到憂郁,會沉浸在一種壓抑的心境中,高興不起來。
我相信,大多數媽媽不會像她那樣粗心和暴躁。我之所以引用這個例子,就是認為它具有典型性,就在于它引出了一個話題:我們做父母的,特別是年輕父母,應該幢得孩子的心靈需要,應該重視孩子情緒,情感的發展。
我曾經編制過一個"兒童社會性發展問卷量表"。當我用這個量表在中國和澳大利亞父母中進行測試和比較之后,發現中國父母與澳大利亞父母有一點非常明顯的差別,那就是,我們中國父母最重視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認真、刻苦地學習,是不是遵守紀律等等,相對來說不太重視孩子憎緒和情感表現。而澳大利亞父母卻把孩子的情緒、情感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視孩子平時的情緒狀態,孩子是不是高興、樂觀。專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作所謂的"文化差異"。意思是說,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老百姓們一向不大管別人的情緒情感怎樣。你高興還是傷心,你心里感到壓抑還是輕松愉快,都不大要緊,不會被別人注意,或者不被認為是什么大事情。你到醫院去,說"我病了",醫生會問:"哪兒不舒服?感冒發燒,還是哪兒不合適?"如果你說:"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興,"醫生會說:"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認為你沒病。但是,如果在西方國家,醫生聽到你說這句話,他一"定非常重視,他會認真地建議你去找一個心理醫生看一看。因為在他們那里,如果一個人情緒,情感上出了問題,會被人們當作大問題。
這種文化差異,并不一定說明西方社會先進,東方文化落后。西方人重視人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明帶來的正面影響,另,方面也恰恰是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正面影響是,那里的人們,平均文化水平較高。由于受教育較多,他們更注意別人心理的需要,別人的情緒狀態。負面影響是,由于工業化程度高,社會競爭加劇,人們普遍感到工作、生活的壓力,所以容易出現情緒情感方面的問題。
這種文化差異給廠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要不要適當地轉變一些家庭教育觀念?比如,你"望子成龍",這并不錯,只有一個孩子,誰不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但是,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寫啊,念啊,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就能"成龍"嗎?如果他的情緒、憎感發展不正常,如果他不善于和別人打交道,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奮"都是被強迫的,如果他冷漠無情,不善于理解別人,他將來會怎樣?
我相信,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小學、中學讀書時,他的數學成績不一定比他同班的中國同學好多少,但是他現在的事業宏大,氣貫全球,每天有6千萬美元進入他的腰包。而在他公司里供職的那些中國雇員,每年的工資也就是幾萬,最多十幾萬美元吧。而這些中國雇員當初在班里的學習可能曾經遠遠地超過比爾·蓋茨。
這就是現代的社會競爭?,F在幾歲、十幾歲的孩子們,將來要參加21世紀的國際競爭,他們競爭得過像比爾·蓋茨這樣的洋人嗎?
這個問題看上去遠得有點兒不著邊際,其實一點兒都不遠。我敢說,像本文中提到的那位媽媽,如果她不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絕對培養不出像比爾·蓋茨那樣的大事業家的。
來源:山東婦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