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社會關愛 成長過程危機重重 給20萬留守兒童一份親情
|
(文/攝 本報記者 郭俊峰)據統計,目前我省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20.8萬人,這些孩子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上都缺乏關懷和規范,給成長發育、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帶來一系列問題。 |
留守孩子渴望親情、渴望團聚
一些鄉村的留守孩子放學后就沒人管了
如今我省已經建立了541家留守兒童組織指導機構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據統計,目前我省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20.8萬人,這些孩子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上都缺乏關懷和規范,給成長發育、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帶來一系列問題。 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有待提高 近日,省婦聯兒童部對我省的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全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有留守兒童208374人,其中綏化市66558人、齊齊哈爾49501人、哈爾濱40057人、大慶11645人,這幾個城市留守兒童數量都超過萬人。而留守兒童中,雙親都外出打工的比率為30.38% ,留守兒童由隔代監護的達26.26% 。雖然留守兒童占未成年人比例才2.9% ,與全國勞務輸出大省比較不是很高,但是從絕對數看,20多萬的留守兒童所引發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亟待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 省婦聯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關注留守兒童需要社會各界和政府的相互配合,為給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此,省婦聯兒童部近幾年來相繼在各地建立了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和組織指導機構來幫助留守兒童家庭,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監護人和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即使這樣,留守兒童關懷工作依然會被一些地方部門忽視。 據記者了解,我省的一些市縣在成立留守孩子組織指導機構、建立留守孩子家長學校以及開展關愛活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依然為零,這些地方留守兒童工作也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地方。 遠離父母的孩子成了“問題少年” 日前,青岡縣德勝鄉永安村福和小學四年級的自習課上,永安村的孩子張聰無奈地望著窗外連成線的雨絲。前幾天小張聰聽奶奶說,爸爸媽媽要從哈爾濱回鄉幫助家里種地,可盼來盼去,爸媽還是由于活兒多而取消了回村的打算。他已經3個月沒看到父母了。永安村是附近勞務輸出較多的村莊,村里的福和小學留守兒童的比率超過50% 。張聰的班級里有30多個學生,其中21個學生的家長在外地打工。像張聰一樣,學校里其他的留守孩子或和年邁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或和看家的媽媽一起生活,這些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兒”。據張聰的班主任介紹,以前這個孩子學習很好,可自從兩年前他父母出外打工后,成績一落千丈,還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張聰的奶奶無奈地抱怨,這孩子就他爸爸能管得了。 據了解,目前因父母外出打工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在農村很多。龍江縣雅魯河鄉小學一名教師向記者介紹說,他帶的班級40名學生,其中有20多名學生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共同的特點都是性格孤僻,情緒波動大,經常發生各種違紀現象。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許多兒童在失學后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牡丹江市農村一名少年寄居在伯父家中,被伯父教訓幾句便離家出走;伊春市農村曾有一名男孩因為外婆不給錢上網,在多次爭吵后將外婆捅死。留守兒童的性格比非留守兒童孤僻、偏執,一旦遇到問題,這些孩子們不能正確對待,很容易誤入歧途。省青少年心理研究所的王老師認為,留守兒童已經從家庭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構建完善的監護體系 2006年我省兩會期間,民盟黑龍江省委員會針對留守兒童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 二是政府應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盡量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三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幫助和參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董鴻楊認為,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但社會上對未成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卻太少,尤其在廣大農村。因此,他建議盡快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來源:黑龍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