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仲鵬 2007-07-18 09:41:01 來源: 開封日報
閆砦行政村60歲的王新和51歲的王文賢從小住在這個村,長期以來束縛在下地種莊稼然后“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條線上,從來沒想到過生活會在有一天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沒事誰進城啊,去干啥?穿的破破爛爛的,再說路也不好走啊。”
現在,兩人都買了電動三輪車,每天早上跑到城里逛逛,跟城里人說說話,聽聽城里票友們唱戲,到處活動活動筋骨,完了一人再來碗羊雙腸,覺得舒服了才慢悠悠地回家。
閆砦行政村是汴西新區加快建設進程中最早受益的一個普通村莊,也是鄭開大道開通后帶給村民更多方便的一個縮影。
交通便利的變化正是鄭開大道開封段沿途10多個行政村、近兩萬群眾所感受到的最大變化。站在蘇岡村村口5分鐘,會發現10多輛電動車進進出出。這個村離鄭開大道僅有200米。該村會計張要軒笑瞇瞇地說:“俺村家家戶戶都有電動車,大部分都是路通后買的。”村里一個李姓老太太說:“這多方便啊,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做飯了,騎車就去城里夜市了。”
在黃河路南段,每天都有一長溜輕型卡車,他們的任務是等著幫人搬家或者拉貨,為個人或企業做運輸服務。一位姓蘇的師傅說,每天的生意還湊乎,但他顯然對記者略顯冒昧的問話有所警惕。西郊鄉組織委員侯世強介紹說,這些輕卡業主絕大多數都是鄭開大道沿途的村民。“這條路已帶動起零散運輸業的興盛,西郊鄉農民的眼光已離開土地,逐漸摸索出發家致富的新路子。”
一名婦女的故事正在蘇岡村廣泛流傳。這名50多歲的婦女就在汴西新區的某個工地上做零活,月收入近千元,更重要的是她還不耽誤把家務事做得井井有條。這個故事顯然刺激了男人的神經。張要軒說,過去村民根本不愿出去打工,從去年以來,村里80%的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他們根據自己的才智,不同程度地參與汴西新區的建設。
毛砦人在參與汴西新區建設上“走”得更遠。攜帶兩部手機的王小海笑得很爽朗,這位40多歲的漢子已擁有3輛吊車(一輛與人合有),投資近百萬元。在閆砦勞務辦的協助下,他與外來投資企業的合作非常順利。他說,沒有鄭開大道,就不會有汴西新區建設的更快發展,我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經濟頭腦。
村民的消費觀念也在變化,勇于掙錢也就敢花錢。“忽如一夜春風來”,私家轎車對村民來說再不是可望不可及,毛砦百余戶人家已有一半擁有私家車。過去村里的代銷點一月賺上幾百元已經很不錯了,現在突破兩千元已屬平常。對孩子的教育也被提上一個家庭的“重要日程”。現在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村民說,沒有一家不送孩子去市里幼兒園的。
在記者的調查中,雖然村民都搖頭笑著說很少閱讀書籍,但他們很嚴肅地說看電視首選新聞頻道,而不再是過去的武打片或電視劇。“不了解國家的大事能中?”王新老人說。
而這正是西郊鄉黨委書記李玉廷所看重和欣喜的:“今天農民身上變化最大的是什么,我說就是思想觀念。他們現在的發展欲望非常強烈,對創造優良發展環境的認識也很到位,自覺地維護當地的發展環境,這與過去總想占外來投資者便宜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
在李玉廷看來,現在的農民已把企業看成自己的家,把投資者當作自己的親人。閆砦村組織起義務巡邏隊日夜巡邏,確保企業安寧。
鄭開大道這條寬闊、平坦的大路凝結的不僅僅是期望,它更是人們心中那條無形的路,通向理想國度,令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夢。半年多的時間,也許更多的人還沒意識到那悄然的變化,但3年后、5年后或更長一段時間后,人們會體會得更多……